省群众艺术馆、自治区文化馆时期(1956年~1977年)
1956年,广西省人民政府下设广西省群众艺术馆并挂牌成立。
1958年3月,广西省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省群众艺术馆随之更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
1960年11月,精简机构,广西群众艺术馆被撤销。
1972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政工组决定成立自治区文化馆。
1977年6月,因建馆时手续不完备,自治区编委和组织部门不承认区文化馆建制而被撤销。
自治区群众艺术馆恢复时期(1980年~1994年)
1980年4月,经自治区文化局报经自治区编委批准,正式恢复广西群众艺术馆。
1983年,举办壮族“三月三歌节”,首次将大型民族节日活动引进自治区首府。
1992年,文化部授予广西群众艺术馆“在边境文化长廊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奖”。
1993年至1994年,荣获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直属机关工委授予的“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自治区群众艺术馆探索时期(1995年~2006年)
1995年,广西群众艺术馆实行体制改革,全馆人员实施岗位聘任制。
2001年,广西群众艺术馆获“全区文化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05年,获“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自治区群众艺术馆发展时期(2007年至今)
2008年,承接了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迎送中央代表团的多项礼仪接待任务;同年,广西群众艺术馆网站建立开通。
2009年,设计、组织制作的广西彩车“壮乡欢歌”参加了首都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庆典活动,颇受好评。
2010年,策划组织的广西活动周文艺演出《声动广西》踩街巡游、《欢腾广西》庆典广场演出亮相上海世博会。
2012年,广西话剧团撤销并入广西群众艺术馆,整体实力得到增强并形成了新的合力。
2014年,重点打造原创音乐剧《幸福不等待》,并参加第十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第六届戏剧奥林匹克全国话剧院团分会场剧目展演。
2015年,由广西群众艺术馆倡议,广西、新疆、西藏、宁夏、内蒙古建立少数民族自治区公共文化交流活动机制,宁夏率先举办首届“民族之花别样红”大型文化惠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