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帝雷
近期娱乐圈最火爆的事件要算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以下简称《潘金莲》)引发的口水仗。一方冯小刚是文艺界资深前辈,脾气大的“老炮儿”;另一方万达集团是资本大佬,影院业目前的霸者。随着口水仗的升级和各种消息浮出水面,说到底,这是一场利益驱动的厮杀。
一部影片的营销术,在《潘金莲》上实现了上限下限、内涵外延的各种突破,从结果来看,整个营销案例堪称“负面”,虽引爆了影片知名度却失掉了美誉度,混战双方在这次炮火中似乎都没得到好处。
资本压力下的背水一战?
截至11月22日,媒体公布《潘金莲》的票房成绩:上映5天票房2.48亿元,恐怕很难完成网上流传的5亿元对赌协议。据上市公司公告显示,当影片票房低于5亿元时,保底发行方兼投资者耀莱影视将支付2亿元的票房净收益;票房5亿元至8亿元部分净收益由耀莱影视独享;票房超出8亿元部分,耀莱影视将获得票房净收益的50%。冯小刚的一个身份就是上市公司耀莱影视的明星股东之一。
另外,媒体揭示让冯小刚不惜赤膊营销的另一大主因,是他和老东家华谊兄弟之间的对赌协议。据公开资料显示, 2015年,华谊兄弟以超过10亿元的天价收购了冯小刚持股99%的美拉传媒。同时双方签订协议,自股权转让完成之后,冯小刚需承诺东阳美拉2016年度的业绩目标为经审计的税后净利润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而且自2017年度起至2020年12月31日止,每年度的业绩目标为在上一年度承诺的净利润目标基础上增长15%。今年冯小刚能不能完成业绩,其实主要就看《潘金莲》。
而对于华谊兄弟而言,《潘金莲》不仅意味着票房分成、股市身价,也许还意味着其“江湖地位”和今后的运程。
吵架跟股市也有关系?
对这场嘴仗进行抽丝剥茧,其中一些产业问题开始浮现在业界面前。比如冯小刚发出的指控“万达集团放着钱不赚,愧对股民”,究竟是危言耸听还是确可能殃及池鱼?一些财经媒体针对可能性认真研究起来。
判定万达集团是否愧对股民的要素是“万达是否因为没给《潘金莲》安排高排片而少赚了?”“究竟少赚多少?”“万达的做法是否为合理的商业选择?”等。业内专家认为,如果万达亏钱了,且做法不符合正常商业逻辑,万达确有滥用经营管理权,损害公众投资利益之嫌。但综合看来,万达是否少赚、少赚多少,在其收入多元化格局下不得而知。另外,万达集团和华谊兄弟、耀莱影视等几方确实存在竞争关系。因此目前来看更多是经营之争,尚未有明确的证据或经营数据指明其损害了投资者利益。
但对于《潘金莲》一边的耀莱影视来说,因为嘴仗带来的股市波动或许已经体现。耀莱影视在《潘金莲》上映前后几天,出现股市的大幅下跌。
《潘金莲》一案,背后站着的全是资方巨头。今后的营销准则是否应当增加一条“管好嘴巴,善待公器”,以不影响公众和股民的判断为前提呢?
“垄断”与“自由市场”的边界
在这场嘴仗中,“垄断地位”“商业打压”等敏感字眼加到了万达集团头上,指其违反了自由市场的竞争法则。
从现状上看,虽然万达在影院市场中占有很大份额,但万达并没有一统江湖,而且也未完全禁止《潘金莲》排片,因此说其“垄断”缺乏有力证据。
垄断型企业参照上世纪初的美国八大影业,他们中的前5家公司,不但垄断了电影制作、发行各个环节还拥有自己的院线,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迫于美国反垄断法而出售了自己的院线。但目前大电影公司又开始介入影院经营,如索尼已拥有美国最大院线20%的股份。
结合国内经验来看, 国内影视公司大多都在追求“全产业链式”经营,所以垄断嫌疑个个存在。另外,美国影片发行是租用影院的,因此即使是顶级的制作,能够占有多少银幕也视发行方的投入而定,不可能做到一统江湖。相比之下,国内影片只要是热门大片就能登陆全国影院已属万幸。
随着各影视企业间的合并重组,国内已经出现若干贯穿影视全产业链的巨头或巨头的雏形。什么是垄断和自由市场的边界,也许应该引起业界的关注。而 “何谓正常竞争,何谓商业打压”等问题,也随着此次争论浮出水面。在寡头化的未来,利用资本控制市场、控制舆论,利用排片排挤对手,也许会是国内电影市场长期上演的一大景象。
当赛场上全是身兼裁判和运动员的选手,这个比赛如何保证公平?对群众来说,只希望一切的竞争都不影响大众的利益,也不影响大众欣赏到优秀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