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闫敏
“此次展览展出的是北师大书法专业历届毕业生和教师书法作品,其中多为学生平时作业,可以说呈现的是学生日常创作的真实状态,用流行的说法类似于现在的‘素颜照’。”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主任邓宝剑教授在“木铎声中——北京师范大学书法专业师生作品展暨书法教育研讨会”上说。
如邓宝剑所讲,高校书法展有自己的鲜明特点。那么,近年高校书法教育专业教学存在哪些成绩与不足,是否真的存在重实践轻理论?书法教材的选择有哪些经验和缺陷?高校书法专业学生的创作与书协评审规则有无共通和抵牾?高校书法专业硕士、博士生理论创作又是否存在脱节?正如展览研讨会上针对的这些问题一样,我们试图了解更多。
书法高等教育的两大体系
有无高下
“开设高等书法课程的高校,过去统计有107所院校招收书法本科生,近几年则每年都增加十几所。北师大书法专业的设立晚于首师大等兄弟院校。”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倪文东强调:“从启功先生的精神理念到秦永龙老师的治学方法,我们重视学生的文化素养。”此外,他还认为这是北师大此类综合院校和美术院校体系不太一样的地方。
书法的高等教育发展至今,似乎存在着所谓的两大教育体系。“书法教育的发展不容忽视,很多学校都在开办课程,但即便是从本科到博士、博士后教育体系相对完善的高等院校都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高校书法教育对自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么培养,似乎还不是很清楚。再者,我们的书法教育有两个体系,一个是以中国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为代表的侧重于创作,在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中注重书法技法训练和技巧培养的高校;第二个是以北师大、首师大为代表,把书法始终作为文化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的体系。从我个人角度,10年前我觉得高校书法专业应该像中国美院那样教才行,但最近几年来,我发现这两种模式并不能确定哪个更有优势、哪个更有生命力,还是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分辨出来。”《中国书法》杂志主编朱培尔补充道。
参赛与否不该成为检验标准
中国书法发展,离不开新人的不断进取。朱培尔肯定新人的成绩,他说:“这些年,新人的学术成绩有目共睹,现在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在参加国展,这些在中国书协一系列重要展览上获奖的年轻作者,慢慢转向专业单位如学校、研究机构等,再过几年,以他们的专业背景和学历,会在学术和创作方面渐渐凸显出来。”各级展览的确为书法人才的选拔起到一定作用,那么如何衡量参赛标准和高等书法教育学习之间的关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同印表示:“在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文化修养很重要。文与艺相辅相成,要克服现在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应赛书法、应赛作品也许会有,但我们判断书法教学成果的高低,不应以参赛多少为标准。当然学生参赛历练,我们也不反对。但是,参赛不是高等书法教育的价值标准,高等教育有自己的办学体系、评价体系。”
“以学养书”的“学”指什么
书法的字外之功不容忽视,那么,高校书法教育如何培养人才?“基本功的培养是高校书法教育的重要环节,因为不是一般的公选课,所以它更要扎实、全面、深厚。我认为书法的基本能力分六项:造型能力、观察能力、鉴赏能力、融会能力、想象力、创造力,逐层深化。另外,所谓的基本功就是学传统,培养高古脱俗的格调。怎么免俗?就需要从传统中吸收营养,把传统的DNA继承过来,把底子打好,修炼到一定程度,不出个性都难,不要片面地搞‘设计’,过早追求个性。”张同印说。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书法系主任祁小春也结合本校书法教学和自己的研究困惑说道:“广州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有自己的教学理念——以学养书,立品修身,活参艺理,入古出新。‘以学养书’,比如启功先生的书法主要是靠学养支持的,可是问题来了,学什么?医学、物理、化学还是文学?到底是什么学能够养书,这是一个问题。‘立品修身’这个‘品’是指人品,不过为人处世老实巴交,就是挺好吗?这又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活参艺理’,指灵活地参照,尤其是古代书法理论。可是大家知道,古代书法理论也不见得都是金科玉律,比如所谓‘意在笔先’,但在学习书法过程中我们发现,有时偶然的效果反而更好,可见不是古代所有的理论都应该被大家全盘接受而不容置疑。‘入古出新’,是说继承传统,创造自己的‘新’,可是就在这个问题上很多书法家理解都不一样,比如入古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出新?”
研讨会俨然成了一场高等书法教育三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