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书法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美术文化周刊头版

第2版
视野

第3版
专题
  标题导航
高等书法教育之辩
王献之《地黄汤帖》“来”字考释
知音难得
书坛传真




 中国文化报 >  2016-11-27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知音难得

    朱以撒

    明人朱权曾经说过一件趣事:有一位叫蒋康之的歌者,夜泊彭蠡之南,其夜将半,江风吞波,山月衔岫,四无人语。蒋康之“叩舷而歌‘江水澄澄江月明’之词,湖上之民,莫不拥衾而听,推窗出户是听者杂合于岸,少焉满江如有长叹之声。”夜半正是酣睡时,居然能起众人于床上,可谓奇观。后人通常会从康氏的歌唱水准说起,言说他的魅力,感慨其水准之佳妙,以至有如此好的效果。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则是欣赏者的欣赏水准。文艺人之梦就是求得知音赏,而知音素来就少。蒋康之怎么会知道有如此奇效,他只不过是夜半引吭高歌以为遣兴,没想到深得岸边、水上人家如此热爱。这是一场毫无策划、组织的民间音乐会,岸上人家是固定的,船上诸多客人则是来自四荒八合,却因为对于声律的喜爱,能辨其高雅而倾心听之。歌者、听者达到默契。尤其让人惊讶,在民间,居然有如此良好的音乐素养的民众为之迷狂。

    知音是需要培养的。所谓知音,通俗地说就是能看懂、能听懂的人,可以知其优、析其劣,具有理性的思辨能力——在优秀作品面前如醉如痴,在拙劣的作品面前也能直陈。知音的态度必须是鲜明的,那种模棱两可,顾左右而言、曲已阿私,都不应是知音所为。一个人的审美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如果没有后来的学习、培养,经过陶冶、积累,终其一生还是一个门外汉,只是于艺术门外看热闹,不得入其门径,更难言说登堂入室。在一个以毛笔书写行为行世的空间里,譬如唐代、宋代,人们的欣赏水平也会相应高明得多。因为毛笔书写是一种常态、常识,每个人都在接触书写的引导、熏陶,积时使然。而一个不再以毛笔书写为常态的环境里,所见者少、知者少,也就大多茫然,一幅书法作品入眼,往往是离题万里的评说,全无道理。

    故作知音者有之,以声名定其作品高下,或以其关系亲疏来断优劣。清人薛雪就批评道,“如某之以某,或心知,或亲串,必将其声价逢人说项,极口揄扬”,这种世俗化的评说延续不绝,使欣赏牵绊在世俗的缧绁中不能自拔,甚至妍媸颠倒。审美的独立品格是知音者所必备,把它界定于审美领域,以个人独到的识见来评说,即便有所偏颇,也是有审美价值的。明人杨慎谈到苏东坡,认为不喜韩愈《画记》,认为是“甲乙账簿”。杨慎钦佩道:“此老千古卓识,不随人观场者也。”“不随人观场者也”,也就意味着个人审美的自由,并不依附于某个人,也不是某个人的附属。如此一来,无偏无党,也就相对切见肯綮。

    知音也是需要胸怀的。明人李贽写道:“庾翼初不服逸少,有家鸡野鹜之论,后乃以为伯英再生。”如此看来,欣赏方向、水准也是在不断转变、提升的。修正见解,诚心膺服。唐人杨敬之有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乐于宣传对方长处使天下人知,而非妒忌、贬低,乐意把美感推到更为广大的空间。庾翼就是如此,从有服王羲之到后来认为其书法如同张芝复生。这也是个人审美层次上的大进步,看到了比自己书法更有新意的那一部分,并乐意推崇。宋人黄庭坚认为:“文章大概亦如女色,好恶止系于人”,他是从个人角度来看的 ,作品宛若女色,大抵类型不同,只有审美良知具备了,那么至爱亲朋也罢,素昧平生也罢,人际关系总是要让位,才能直面作品,论作品之美丑。作品佳好者,即便作者是陌路,也会得到好评,声名远播。知音和作者是很单纯的关系,是通过作品来联系的,如同伯牙与钟子期,由于关系单纯,知音也就更为真实。

    胡适曾说:“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如此论说,理性不可少,尚须谨重,只有理性欣赏才不会失之轻薄,才能推进艺术创作的进程。就如蒋康之夜半引吭,有这么多人自发地起来倾听,一定给了他很深刻的印象,势必再开新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