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闻 吴晓波
这是一股清新的春风,吹绿了秦淮两岸、六朝故里;
这是一缕金色的阳光,照亮了每一条街巷和田间地头;
这是一张文化名片,写下了新时代南京江宁人满满的文化自信。
由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政府主办的“江宁之春”群众文化活动,自2001年举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了16届,活动每年以“春天畅想”“怡情广场”“文化长廊”“草根擂台”4个篇章将文化活动贯穿全年、覆盖城乡,被誉为“艺术的盛会、市民的节日、文化的春天”。2016年“江宁之春”群众文化活动坚持以群众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紧紧围绕“强富美高”新江宁建设目标,依托各类群众便于参与的活动载体,创新文化活动的内容,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服务精准、内涵丰富的文化活动。截至目前,共组织大型文化活动50余场、社区特色文艺展演1000余场,免费送戏进村(社区)200场、送电影2500场,举办各类艺术大赛10余场,极大地满足了全区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文化需求,为建设新江宁,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多部门协同 活动更丰富
2016年,江宁区文广局联合其他部门和行业、社会组织,集思广益,联合制定《2016年“江宁之春”群众文化活动方案》及《2016年文化精准扶贫实施方案》等,充分调动各部门、各行业积极性,整合资源,发挥合力。“五月惠风”书画展、“文化礼包大派送”精准扶贫、新市民才艺大赛、戏剧票友大赛等活动,都是在江宁区文广局、区委宣传部、区教育局、区残联、区建工局等多家单位的协同推动下组织进行的,这一做法打破了文化部门单打独斗办文化的局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成效。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多部门的协同推动下,2016年“江宁之春”群众文化活动呈现出与往年不同的特点:一是受众面更广。今年的活动既考虑到大众的文化需求,也兼顾到妇女儿童、残疾人及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新市民才艺大赛、文化礼包大派送等活动就是专门为外来务工人员及留守儿童设定的。二是群众参与度更高。今年的系列活动中有不少是群众自己参演的,节目创作也都来自身边的人和事,比较接地气,很受群众喜爱。三是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整个文化活动有1000余场,既有大型示范性文化活动,如街道专场文艺演出,也有小型分散性文化活动,如广场舞比赛、诗歌朗诵会等,大活动重在专而精,小活动重在快而活,灵活多样的形式使活动的惠及范围扩大至全区各个层面。四是内容更丰富。表演团队方面,既有当地文艺团队和艺术家们表演的具有本土特色的节目,也有南京市演艺集团、金箔艺术团、黄梅戏剧团带来的精彩演出。在考核细则上,对街道专场演出的时间、内容、艺术门类、原创作品等作出明确要求,有效避免了“歌舞剧”包打天下的现象。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2016年“江宁之春”群众文化活动的影响力从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突破部门、行业、系统、地域等壁垒,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互为补充,是公共文化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江宁区文广局负责人表示,“2016年江宁文化部门通过多部门协同办文化,取得了明显成效,文化活动品种多了、质量高了,百姓叫好的也多了。我们将把多部门协同办文化作为一项长效机制,长期坚持并运作下去。”
百姓点单 服务更精准
作为2016年“江宁之春”群众文化活动150场送戏下乡演出任务的承接主体,江宁区文化馆、区群艺馆在今年初就忙得不可开交。“现在群众欣赏水平和层次越来越高,不仅要求节目质量,更要看节目合不合自己的口味。口味不合,节目再好,也吸引不了人。以前单方面的送戏模式行不通了。”江宁区群艺馆馆长任久保告诉笔者。
为了满足群众需求,区文化馆、区群艺馆量身定制“演出菜单”。从2016年春节开始,区文化馆、区群艺馆的文艺骨干们便深入到该区各街道、村(社区),下发演出意见征求表,征询群众意见;通过“江宁文化网”“文化江宁微信平台”、手机APP客户端等多种新媒体途径,公布2016年惠民演出的内容和安排,听取群众的意见。
通过线上线下等渠道,区文化馆、区群艺馆征集到众多反馈意见,在此基础上,制定完善2016年送戏下乡演出计划,力争做到每场演出能够“一对一、点对点、面对面”。
“同往年相比,每场演出节目不同、内容更加丰富,工作量增加了好几倍,收获的群众满意度也比往年多了好几倍。看到老百姓开心的笑容,感觉再辛苦也值了。”江宁区文化馆馆长邵素芳笑着说。
吸引社会力量 丰富文化供给
近年来,社会力量以形式灵活、服务精准等特点,通过注入资本、承办文化活动、新建文化设施等多种途径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及服务,丰富了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同时也缓解了公共文化建设中资金、人才、技术不足等情况。2016年江宁区制定出台《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南京市江宁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促进办法》,明确了公共文化购买的服务项目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的途径。
作为先行试点,江宁区文广局将2016年送戏下乡50场演出任务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经过缜密考察和多家团队公开公平竞争,最终与南京市演艺集团、金箔艺术团、黄梅戏剧团三家单位签订协议,在全区50个村、社区进行巡演。
在江宁区谷里影剧院黄梅戏演出现场,笔者看到,来看演出的人非常多,很多是一大家子人。《唐伯虎点秋香》《红楼梦·黛玉葬花》等经典黄梅戏剧目让观众们津津乐道;孙静、朱蔺、沈美娟、沈秋萍等国家一级演员的精彩表演更让观众直呼过瘾,很多观众在落幕后久久不愿离开,有的还走上台争着与演员们合影留念。
“下一步,我区将进一步扩大社会购买渠道,健全社会购买保障机制,引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促进我区文化供给的繁荣。”江宁区文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保障外来人员权益 找到归属感
近年来,江宁区将保障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权益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予以高度重视。每年“江宁之春”群众文化活动都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图书到建筑工地、企业、工业园区;区图书馆利用流动图书车定期开展流动服务,免费上门办证;区博物馆每年将20场流动文博精品展示送到各企业园区;区文化馆常年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免费开展各类文艺培训,举办新市民才艺大赛,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展示风采、抒发情感的平台;各街道文体服务中心、村(社区)文化室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文化服务和参与渠道。
经过多年实践,“江宁之春”群众文化活动建立了一整套孵化培育新市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机制。在此机制下,许多江宁区的新市民已成为各类文化活动的主角。在不久前落幕的“建工杯”新市民才艺大赛上,由新市民自编自导自演的舞蹈、音乐、戏剧、曲艺4个门类的作品均获得了评委、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充分展现出江宁外来务工人员的良好精神风貌,展示了江宁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等化发展的建设成果,激发了新市民建设新江宁的热情,使新市民找到了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
“草根擂台”赛出靓丽风采
“江宁之春”群众文化活动从举办第一届起,江宁文化人就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挖掘传承地域文化元素、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塑造地域文化名片为己任,每年都要求各街道组织文化活动坚决做到“四个一”:即围绕地域文化策划编排一台主题晚会,创作一批含有地域文化元素的文艺节目,打造一支代表当地民俗民风的特色文艺团队,培育一批能创作表演本土文艺节目的文艺骨干。
十六年冬去春来,十六载寒来暑往。通过一系列举措的推动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如今的江宁,每个街道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品牌,每个街道都有自己的拿手文艺绝活,每个街道都有响当当的特色文艺团队,每个街道都有能登得了台、唱得响的文艺骨干。“一村一特”“一街一品”,百花齐放、百家争艳的文化格局初步形成。
2016年,江宁区创新举措,专门增设“草根擂台”活动板块,通过举办广场舞大赛、戏曲爱好者大赛、新市民才艺大赛、诗歌朗诵比赛等一系列赛事,为群众搭建自娱自乐的舞台,挖掘民间优秀文艺人才,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以“草根擂台”为平台,江宁区本土文艺骨干深入生活、扎根群众,创作编排了小品《争婆婆》《签约》《大爱》、舞蹈《摆手女儿家》《粉刷匠》《梅龙之韵》、歌曲《你好!湖熟》、情景剧《夸夸青龙大变化》以及快板《人人走正道,好人有好报》《司法局里的那些事儿》《全民阅读掀高潮》、相声《戏迷赞横溪》《横溪就是摆》、传统锡剧《绣花女》《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等一大批具有较高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文艺新作品。其中舞蹈《厨房的味道》从众多舞台文艺作品中脱颖而出,入围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
按照“七有”(有队伍名称、有稳定队员、有固定场地、有专门经费、有统一服装、有简易道具、有定期活动)标准,2016年江宁区重新打造的10支特色文艺团队于11月20日在江宁市民中心小剧场闪耀登场。至此,江宁区已有特色文艺团队40余支,常年活跃在乡村舞台。在特色文艺团队的辐射带动下,全区业余文艺团队也蓬勃发展,平均每个村(社区)都有3支以上的文艺团队,为江宁区群众放飞心情、愉悦心灵提供了巨大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