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晋军 文/图
前些日子去江苏镇江采访,抵金山寺暮时,雪花横飞。次日清晨,再到西津渡,便是冬日暖阳了。看来,西津渡的好客,是“天若有情”啊。
走在西津渡古街的石板路上。
长江不废,渡口隽永。有人说,西津渡是一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每一处建筑都镌刻着历史印记,都是研读镇江这座文化名城的关键所在。 西津渡古街位于镇江城西云台山麓,依山临江凿栈道而建,一条不足千米的古街闪亮着工匠精神,足可以让人整整走上千年,看到千年。西津渡现离长江有300多米远,起始于六朝,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后称“西津渡”。规模空前的“永嘉南渡”,北方流民有一半以上是由此登岸。东晋隆安五年,农民起义军领袖孙恩率“战士十万,楼船千艘”由海上直抵镇江控制西津渡,切断南北联系并围攻晋都建业(今南京)。公元684年,唐高宗李治驾崩,皇后武则天临朝称帝,徐敬业、骆宾王等在扬州发动武装暴动,兵败后徐、骆等渡江“奔润州,潜蒜山下”,在此写下千古檄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宋代这里是抗金前线,韩世忠曾驻兵蒜山抗御金兵南侵。宋熙宁元年 (1068年) 春,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渡口登岸,壮士一去不复还……
走在西津渡古街的石板路上。
回望青史,古江南的倩影在哪里?亦是“文学嗜好”使然,我发现西津渡曾有李白、孟浩然、张祜、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等很多文人骚客驻足,连大旅行家马可·波罗也曾在此候船登岸。宋代陆游遍游名胜古迹,伫立西津渡时对每日运送上千兵源感叹不已。宋代王安石从西津渡扬舟北去,舟掠瓜洲,吟诵出经久不衰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从古到今,西津渡扮演繁华市井角色,招呼南来北往的游子、商贾、官宦,査慎行“舳舻转粟三千里,灯火沿流一万家”写不尽镇江繁华。更有清代诗人于树滋所叹“粮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滨。稳渡中流入瓜口,飞章驰驿奏枫宸”,难以描绘西津渡人来舟往繁忙景观,只有暗暗维系那数代王朝经济血脉的通和……
走在西津渡古街的石板路上。
古街不远处,“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孤独支撑,高高石阶上铁栅栏门紧锁,人去楼空,殖民主义幽灵早已逃遁,但很多游人仍希望能走进去纵览,看看“日不落帝国”凭啥奴役蹂躏了一个东方文明古国?转过两道弯,展现在眼前的就是全国唯一保存完好、时光久远的过街石塔。该塔建于元代,高5米,分塔座、塔身、塔颈、塔顶,呈亚字形,上刻有佛门八宝。狭窄小街上,来往行人每每从塔下经过,便经历一次顶礼膜拜。石塔左侧门洞是观音洞,右侧是救生会。城隍庙戏台坐南朝北,紧紧依偎着云台山麓的石壁,远看仿佛镶嵌石壁之中,正面却有着强烈向外舒展之势,不为陡峭山势所羁绊。戏台为二层单檐歇山顶,三面飞檐。每到周末,常有民间剧团在这里演出淮剧,吸引许多戏迷票友和游客来此观赏。
走在西津渡古街的石板路上。
步入时光隧道,西津渡历史跨越千年。因渡而生,多元聚合,人文荟萃。古渡文化是津渡文化的基础和前提,由此衍生出了以济度救生、平安和谐为核心价值的津渡文化。融合以义渡局、救生会为代表的救生文化,以观音洞、超岸寺、铁柱宫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江南民居、宗教建筑、西洋建筑、民国建筑等多元聚合的渡口建筑文化,以宝盖山、云台山、长江、运河为主题的山水文化等,西津渡作为古代津渡文化保护区成了镇江文物古迹和文化胜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是镇江“文脉”标志。街区内现存有昭关石塔、英国领事馆旧址、西津渡古街3个国家级文保单位,观音洞、救生会、待渡亭、超岸禅寺等14个省市级文保单位,充分体现着津渡文化、租界文化、民国文化和工业文化4个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层面,展示着镇江古城的个性风貌和发展脉络,是城市文化特色最集中的体现,名副其实的“中国古渡博物馆”。
走在西津渡古街的石板路上。
古街青石板路面上那深深的车辙,一条条中间带着凹槽的青石板顺着石阶方向蜿蜒而去,这是以怎样的洪荒之力勾勒江南古渡的斑驳沧桑?当年一派繁荣兴旺景象背后,则是推着独轮车的劳工汗流浃背吃力地在石板路上日夜躬行!错落有致的建筑,多为明清遗迹。翘阁飞檐、青砖雕花、斑驳柜台、杉木板门、众多古迹、古朴生态、淳厚民风、诱人美食“锅盖面”等等,无不让人有乡愁“重重复重重”之感。对新潮的青年游客来说,觉得西津渡文艺气息已盖过古风遗韵,更适合小资情侣在午后暖阳中喝杯卡布基诺,吃块英式甜点,度过一个悠闲的其乐融融的下午。这里有茶肆、酒吧、诗社、画院、wifi,文人雅士慢生活的好去处,古街复古自不待说,古风里也不失网红小清新呐!“渡客酒吧”乃以茶会友,其宣言“宣”得好:“不要承诺,不要誓言,只要一杯茶的温度”!逛一逛,古街上的小饰品买点什么好呢?禁不住买几件好玩的旅游小物件回去分送友人。万顺昌老字号5元状元饼店真有“揽客意识”,看看上面的涂鸦,都是手写宣传他家状元饼的知名度,上过央视二套、《中华遗产》《扬子晚报》,这饼你还能不买不尝吗?走过一家乐器小店,一位优雅女子正用十二孔陶笛吹奏时下流行的《卷珠帘》,声音婉转悠扬,沁心入胸,悦耳动听。
走在西津渡古街的石板路上。
执着保护,久久为功。同行的旅游界朋友告诉我: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坚持高起点,自1998年起制定《镇江市西津渡古街区保护规划》等系列保护规划,明确规划范围和规划目标,并编制修建指导项目予以实施。同时,西津渡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通过货币安置及实物安置方式,降低人口密度、改善人居环境、统一街区管理、减少人为破坏。对文物建筑坚持 “保持原状,修旧如旧”的修缮原则;对历史风貌建筑立足“迁危拆违、保持风貌”的维修策略;新建景点园区采取“呼应得当,品相相容”的营造思路;工业文明建筑采用“保存形态,功能再造”的操作手法。如今,在西津渡累计投资已达8亿元,修复各类历史文物建筑5200平方米,维修传统民居4.5万平方米,完善了街区配套、景观和亮化工程,街区内修复了许多历史建筑和展馆。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2001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优秀保护奖”,2008年获得“江苏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2010年荣获全国最受欢迎的“20个世博体验之旅示范点”称号。西津渡历史街区未来发展,将南面环山、北部亲水,规划占地面积约1平方公里,保护建筑和规划建设面积达40万平方米,其中核心文化区津渡文化保护区6.3万平方米,使西津渡之“人文”、云台山之“青山”、西津湾之“绿水”交相呼应、相得益彰,以西津渡古渡文化为核心,以“一山一湾一渡三街”为特色文化集聚,一个功能齐全、配套服务完善的国家级示范综合旅游度假区,将呈现在镇江城边,长江之畔。
走在西津渡古街的石板路上。
日上三竿,我终于读到了那首题壁诗,是唐代诗人张祐亲笔题写在西津渡某墙壁上的。诗意境凄美,画面感极强,与张继《枫桥夜泊》同写“客愁”,各臻妙境:“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当年康熙皇帝南巡登上西津渡码头后,在这里驻足休憩,品茗专赏此诗。俱往矣!古韵犹在,生机勃兴。不由让人感叹:西津渡是古老的、历史的,但它又是年轻的、现代的。每一个置身古街的居民和游人,沐浴在这冬日温和的煦光暖阳中,不忘初心,逐梦前行,这是一种多么惬意的生活,多么美好的享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