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文化遗产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美文/副刊
  标题导航
用活泼的方式诉说“老底子”
报信儿的腊八粥
专家座谈《辉县发掘报告》
安徽芜湖立法保护铁画工艺
河南荥阳发现明代亲王级壁画墓
园博馆文化活动庆新年
图片新闻




 中国文化报 >  2017-01-05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钱塘余韵”非遗系列展演:
用活泼的方式诉说“老底子”

    杭州评话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超堂表演杭州评话《马兵王玉》

    本报记者  王学思

    常听杭州人说“老底子”,比如老底子杭州人、老底子味道等等。在杭州方言中,“老底子”代表从前、传统的意思。许多杭州人似乎都有“老底子”情结,不仅因为当中有许多往日的美好和精彩,也因为它有着最能代表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独特韵味。

    2016年12月30日,随着“杭州方言”专场演出在浙江杭州滑稽艺术剧院艺海楼的精彩谢幕,由浙江杭州滑稽艺术剧院演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杭滑”)特别组织策划,系统展示小热昏、独脚戏、滑稽戏等9个非遗项目传承发展态势的“钱塘余韵”杭州地方戏曲、曲艺类非遗系列展演圆满收官。自去年3月以来,“钱塘余韵”汇集了杭州20余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专家学者和相关曲(剧)种老艺人、艺术家参与,每月推出一场精心策划的非遗专场惠民演出,不仅给杭城百姓带来了欢乐和实惠,也让更多人认识了杭州本土文化的“老底子”。

    普及,不是板起面孔说教

    “你们以前听说过杭州评词吗?”“从来没听到过。”

    “那这次听了能不能接受?”“好的呀,都可以听得懂。”

    每次演出结束,“80后”杭滑演员、“钱塘余韵”企划制作团队成员兼主持人贺镭总要走到年轻的观众中间去询问他们的观看感受,因为和他们打成一片才能让他更加清楚年轻观众的口味。“我们策划‘钱塘余韵’展演的宗旨是向社会公众展示和普及杭州最传统的戏曲和曲艺项目,然而普及并非是死板地让大家接受一次非遗教育,我们更希望能寻找一种变通的方法和更为活泼的方式引导观众真正成为非遗的知音。”贺镭说。

    为此,杭滑策划制作“钱塘余韵”的团队没少下工夫。每场演出从主题策划到节目编排处处精心、细细雕琢,甚至每场演出的背景图片、背景音视频都是根据不同专场的主题量身打造的。演出形式也更具亲和力,由青年主持人与业内专家搭档主持,深入浅出地为观众讲述每个非遗项目的“前世今生”。在节目展示环节,观众不仅可以观看到由代表性传承人带来的传统节目,还能够欣赏到由青年演员呈现的当代作品。其中杭州评词《白蛇传》的两个选回是在浙江省非遗保护协会浙江曲艺专业委员会主任马来法的指导下重新复排的,这是这一节目几近绝响半个世纪后的首次复演。

    除了观看演出,现场观众还可以参与登台模仿表演、现场提问等互动环节。在杭剧专场,75岁的杭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汪谊华就教全场观众用杭剧旋律吟唱唐诗《春晓》,现场气氛热烈高涨。

    浙江省曲艺家协会顾问魏真柏是“钱塘余韵”杭州评话专场的主讲嘉宾,他觉得“钱塘余韵”的展演方式很立体,很多时候仅仅看传承人表演节目并不能全面地了解一个项目,配合上知识性的讲说和现场的互动则更容易使观众接受和认可,甚至对其产生好奇。

    传承,做就要做得扎实

    谈到杭滑的“钱塘余韵”非遗系列展演,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评价,他们做的普及性演出身段比较软、视角比较平,不是端着去表演给观众看,更像是一种亲切的诉说,这种非遗展演的方式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钱塘余韵”能够获得专家的认可和观众的肯定,离不开杭滑人一直以来的不懈努力。自2006年开始,杭滑陆续成功申报了杭州小热昏、独脚戏、杭州评话、杭州评词、杭州摊簧、武林调6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杭剧、滑稽戏2个省级非遗项目和杭州方言1个市级非遗项目,成为全国范围内承载项目数量最多的非遗传承保护单位。

    尽管担子很重,但杭滑传承保护的脚步没有停。申遗成功后,他们启动了深入的挖掘整理工作,先后整理了各类杭州评话书目25部、杭剧唱腔100余段、各类音像资料100余部、各类脚本300余部,收集照片、图片1000余张。剧院设立了专门的非遗办公室,积极引进戏曲、曲艺类研究型人才,积极探访老艺人,保存、记录其生平见闻轶事和表演材料。同时,他们还与杭州师范大学合作开展课题研究,与浙江省文化厅非遗办联合出版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杭州小热昏》《杭州评话》等。

    除了扎实推进非遗项目历史文献资源的收集、整理、研究和出版工作,杭滑还十分看重对项目传承人的培养。他们联合杭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共同举办非遗曲艺培训班,组织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亲自为学员授课,培养了一批能担当继承重任的年轻复合型人才。2014年,剧院还特别为青年演员举办了拜师活动。经过师父手把手的教导,戏曲、曲艺专家的把关,如杭州摊簧《孽海记·双下山》、武林调《铡美案》、杭州评词《白蛇传》等一大批凸显杭州地域特色的非遗戏曲、曲艺作品问世,并获得社会认可。

    展演,拓宽保护思路和方向

    “可以说,此次展演是我们这些年非遗保护工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对青年演员传承情况的一次集中检阅,通过展演,更拓宽了我们传承保护这些非遗项目的思路和方向。”杭州滑稽艺术剧院演艺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其峰说,“戏曲、曲艺类非遗项目,除了要做好静态资料收集、青年演员的培养外,对观众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孤芳自赏没有意义,真正的好节目是让观众能够坐得下来、看得下去。”

    近年来,一直有专家提醒,当下年轻一代方言听说能力的退化将使地方戏曲、曲艺的生存发展处境尴尬。董其峰对此也十分担心:“要传承好杭州的戏曲、曲艺,使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我们不仅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创作新作品,也要引导年轻人喜欢并爱讲杭州话。”此次非遗系列展演中他们将很多年轻元素融入到节目和展演流程的设计中,就是为了吸引年轻人的目光,“我们收官演出的主题也是说好杭州话,希望通过我们的这些努力能让杭州话再度流行起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