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公共文化·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美文/副刊
  标题导航
专家解读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主要条文
“八戒”马德华做客“胡同里的百家讲坛”
宁波全民艺术普及工程新增18个书法普及点
十卷本《史铁生作品全编》面世
民间资本进入公共文化领域的景宁实践




 中国文化报 >  2017-01-05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间资本进入公共文化领域的景宁实践

    景宁县东坑镇白鹤东南飞二十四节气——冬至文化节亲子活动现场

    景宁县大均乡畲族渡亲节活动现场

    叶  薇

    作为浙江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和相对基础较为薄弱的偏远地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如何让民间资本成为推动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推动文艺创作生产、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景宁县建立了以奖代补的文化建设激励机制,动员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各种文化建设,拓宽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渠道,民间资本对参与文化热情大大提高,取得了显著成效。

    出台和完善公共文化政策,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公共文化领域。近年来,《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建设纲要》等数十部系列化法规政策和规划出台,以及即将出台的《畲族民间博物馆园区管理办法》等,对民间资本进入公共文化建设作出专门的政策规定和鼓励,成为“公共文化社会办”的重要法规和政策支持。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推动畲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第十二条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农村民营文化产业,按照民办公助、政策扶持的原则,鼓励农民自办文化,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要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和民营文化中介组织,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在土地使用、信贷、行业政策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农民开发农村特色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活动,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文化实体,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农村文化产业格局。”这些法规和政策的及时出台为民间资本进入公共文化领域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有序筹建文化发展基金,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景宁县文化部门以景宁梧桐乡为试点,设立纯民间性的“梧桐崇学文化”基金,主要业务范围为组织募捐,接受捐赠;争取政府扶持;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发展文化事业。该基金对积极捐赠的单位和个人将给予适当奖励。所募捐的资金主要用于开展崇学文化节庆活动、崇学奖励资金等,还包括文学、畲族歌舞艺术、戏剧等领域的创作、演出、展览等项目。在试点的基础上,“汤氏文化发展基金”“畲乡老年诗画基金”等民间基金相继涌现,特别是以“奇尔”公司为代表的30家企业自发成立“红色文化基金”,为公共文化大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尽管这些基金量还不是很大,操作还需要进一步规范,但民企办文化的热情被激发,这是畲乡文化发展新希望。

    完善长效激励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景宁以持续推进“文化项目申报答辩制”为核心,以实施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为手段,民间资本已成为公共文化建设的不竭动力。“文化项目申报答辩制”是指,政府对民间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项目实行全社会公开申报,并以现场召开可行性答辩会的形式确定对项目补助方式的一种工作机制。这种工作机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一经推出便受到民间团队的热烈欢迎。很多团队、部门、个人积极响应,广泛参与到公共文化建设中来。目前,全县已有485个项目、300多家业余文化团队和单位成功参与申报,资金补助金额1000多万元,吸引带动社会资金4000多万元,资金撬动比例达1∶4。“文化项目申报答辩制”不仅有效解决了文化资金比例不足的问题,还培育了一批优秀业务文化团队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全县业余文化团队已发展到513家,涉及畲族歌舞、地方戏曲、广场健身等,团队遍及城乡,成为中国畲乡文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同时,景宁还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向民间团队采购服务项目。比如,向民间团队放开“文化下乡”“电影下乡”“免费培训下乡”“展览下乡”及“主题宣传演出”等,民间文化团队和国有文化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民间资本和政府资金一起协同为公共文化服务助力。另外,对民间资本投入民生类、重点类文化项目,景宁也以开展定向补助或税收优惠形式进行专项支持。

    多元投入方式,提升民间资本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空间。一是“乡音架桥”让民间资本筑起“非遗大厦”。景宁发挥能人优势,以“留住乡音”为载体,以“在家出力,在外出资”的形式,先后建立具有文化地标意义的各类乡村非遗传统文化展示馆33座(如“彩带文化展示馆”“畲药体验馆”等),民间投资额近1000万元,这些星罗棋布的非遗文化馆(室)正成为人们了解非遗、触摸文化、提升文明素质的良好平台与场所,也是“鱼灯节”“尝新节”“畲歌节”“仁孝节”等非遗民俗活动乡村文化祠堂的核心展示场所。二是“银幕传情”让民间资本拉开“文化大戏”。2013年,景宁县民间资本以“民办公助”方式,开始摄制国内首部畲族文化题材电影《山哈女友》,摄制工作全面完成后于2014年12月在杭州举行全国首映式,这是景宁民间资本首次涉足电影业,也是一次崭新尝试,其文化意义突出。三是“彩带为媒”让民间资本找到“风情别墅”。景宁落实民间博物馆扶持政策,鼓励民间社会力量建设博物馆,全县共有晓琴畲族民间陈列馆、畲乡民俗博物馆、大均民俗成列馆、大漈电影博物馆、大漈罐博物馆、畲医畲药馆6座特色民间博物馆,馆藏展品达5万余件,并实现免费对外开放,年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这些特色民间博物馆弥补了政府文化建设的不足,满足了群众的文化体验,是畲族文化总部建设的重要内容。

    开展各类荣誉表彰激励,增加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幸福感。景宁县在鼓励支持民间文化项目的同时积极做好引导工作,以适度开展评比表彰的方式,让民间文化资本找到文化自信,力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一是在民间文化团队和单位中开展“幸福文化使者”评选活动。景宁每年开展声势浩大的“幸福文化使者”的评选,凡是对文化工作作出积极贡献的人士,均可自主申报,或由单位团体推荐申报,经过层层选拔、考核、公示,最终确定入围名单,并由县政府为获奖者颁奖,给予荣誉和鼓励。活动充分调动社会自办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促进民间资本自办文化繁荣发展,营造了“公共文化、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围。二是在全社会开展“非遗之星”“民间工艺大师”“民间艺术大师”“民间美术大师”等评选命名活动。鼓励和扶持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社会人士举办民间博物馆、乡村非遗馆、文化小广场、鼓励农户组建最美文化庭院、文化室等,允许其以非营利或市场运作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支持农民群众兴办图书馆(藏书馆)、扶持民间剧团的发展。三是开展优秀业余文化团队考核工作,每年均召开优秀团队工作交流会,鼓励社会资本向优秀业余团队集中。目前,全县拥有业余文化团队513支、队员10325人,十类文化志愿者队伍近千人,分别在公共文化建设各领域发挥着各自重要的作用。以“文艺不做市场奴隶”为指导,他们不计报酬、不惧辛劳,承担送戏下乡、免费文艺培训等重要任务,参加各类文化展示,开展民族文化继承等活动,群众一年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达千余场。他们全方位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真正成为政府推进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补充力量和人才支撑。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