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修兵
中国设计思想研究与当代设计实践研究是设计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日前,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设计思想及其当代实践研究”在江苏南京开题。项目以中国设计的本体、实践为主,对“从传统造物到现代设计”的历史发展脉络、实践成果进行完整梳理,对中国设计思想及中国造物体系展开比较全面、完整的整理、分析,建立对中国当代设计形态、综合竞争力及其社会生活具有启发、服务作用的理论体系。重点探讨中国传统造物思想如何启迪、激活现代设计创新的过程,尝试重建中国设计价值体系,进而在设计实践与学术研究上实现设计创新与理论创新。
设计思想及其当代实践
应该有一种中国模式
对于贯通古今的中国设计思想的研究,目前资料汇编与现象分析多,理论梳理与归纳少,缺乏针对“设计本体”与“思想本体”的哲学思辨与探讨。“这项工作必须在理论、实践研究力量比较全面的团队中进行,结合实物考证,设计研究才有真正的落点。因为涉及中国人日常生活多个层面的中国物体系研究,是对以消费为特征的西方物体系的反思,也是对当代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设计等热点话题的反思。当代设计实践与设计思想的创建是否另有一种中国模式?国内相关研究目前尚未形成系统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项目首席专家、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李立新对记者表示。
设计实践创新涵盖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室内与景观设计以及现代手工艺设计等多种设计类型,是立足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的精华,发掘中国设计学科特点,以人的使用、物的适用为创新依据,以人与自然关系为评价重心而生成动态标准,项目将在技术史、伦理学、心理学、创造学及交互行为等多门学问系统中提取研究因子,思考设计实践创新的责任与限定。
李立新表示,如何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作品,做到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不仅是国际社会发展的大潮流,也是响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对中国设计思想及其当代实践研究而言,对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的研究即是对中华造物美学、设计美学内在精神的探讨,传统造物思想不仅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文化创新、设计创新的利器。南京艺术学院作为省部共建的艺术院校,在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现代手工艺设计以及设计历史与理论的综合实践与研究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与特色,将在设计创新与理论创新上做出相应的贡献。
价值取向与创造智慧
提升中国人的生活品质
任何社会的发展都有自己的生活形态,人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生活器物和生产工具,我国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这些生活器物和生产工具,既是一种技术的结晶,也是一种文化精神与审美理想的载体,它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具有特色的造物文化。
“历史是一个流淌的过程,在现代人生活方式巨变的情况下,传统生活方式也仍然在延续之中,传统造物文化内涵的挖掘,对于形成新世纪真正有民族特色的物质文化精神气质有着重要的意义。”李立新表示,特别是在中国传统的人文环境中形成的造物思想,在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器具器物,其中所包括的价值取向与创造智慧对提升中国人的生活品质有着积极的意义。
项目的学术价值在于,为中国设计思想研究及其当代实践贡献一个更合理也更符合国际设计研究趋势的解读模式:综合物质文化研究与非物质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论、方法、成果,用大历史观客观分析、评述各种史料、文献、作品、事件,建立纵向研究框架,同时以人类学研究方法,深入到中国人日常生活设计的各个层面,建立跨学科、跨类型的横向研究网络,深度描述不同地域造物思想、设计思想的具体表现,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设计思想研究体系,并尝试构建中国现代物体系。
项目的应用价值将通过依托的强大实验技术与团队得以实现,在中国综合设计、产品设计和现代手工艺中转化中国设计思想的诸多优秀文化因子。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可以完整地得到整合,漆艺、陶瓷、首饰、木工艺、金属工艺、时尚设计、工业设计、公共艺术……无论是传统物质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是现当代体现国家设计竞争力的产品创新设计、跨界艺术品,都尝试统构于中国设计的话语体系。新的价值取向与创造智慧为提升中国人的生活品质而努力。
运用中国传统造物智慧
启迪现代设计创新
李立新对记者表示,项目的总体思路是完整梳理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从中寻找具有当代意义的中国设计思想,发展与历史接续的创新型中国现代设计。他强调,课题组会重点把握立项课题的总体问题、研究对象、主要内容、研究框架及课题逻辑关系。
具体研究内容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当代设计实践课题调查研究:立足于设计学科的前沿理论研究成果、设计应用与研发成果、传统设计资源的利用方式、具有地域特色的设计研究等,通过产学研合作、团队科研、多层次教学等多种形式深入展开相关实践课题的研究;(2)中国本土设计思想调查研究:当代生活视野中的各类设计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诸如传统造物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设计批评思想、设计伦理思想、设计管理思想、设计制度思想等的研究,以及设计与传统物质、非物质文化传承,设计与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热门课题的专项研究;(3)设计创新研究:当代语境下、当代研究范式下的中国传统造物文化、设计思想与工艺传统的再认识,其中特别是借助当代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理论对中国传统设计制度、设计哲学、造物文化、生活方式等开展由点及面的深入研究,并以此作为实践创新的动因、资源;(4)理论创新研究:与国际学术前沿同步的设计学理论体系及其方法论的研究,其中特别是对当代西方最新设计理论、方法的引进以及本土化运用与改造,尤其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设计历史、设计现象的跨文化研究,其中特别是西方设计史、设计文化、设计美学、设计思想中的中国话题。
李立新表示,项目的4个子课题将针对人们当今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运用中国传统造物中的智慧点,启迪现代设计的创新概念,开发新的产品。“4个子课题之间统一于总课题研究框架之下的有机整合关系,在研究视角与研究路径方面,尝试通过构建中国造物体系建立一个统一多样的研究语境和统一多样的历史研究线索,把握两个理论体系的构建(中国设计思想体系的构建、当代日常生活多个层面的设计理论体系构建)与一套设计实践创新模式的确立。”他说。
子课题一是由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何晓佑主持的“传统造物思想启迪现代产品创新设计研究”,是传统思想与现代技术的磨合,旨在激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和理念,形成当代中国设计创造的新方法,灵活展现中国人的设计智慧、造物智慧、生活智慧。寻找相应的中国传统造物中的思想、理念、方式、方法,从案例概述、工作原理分析、结构分析、材料分析、使用方式分析、视觉设计分析、设计特点分析等设计的视角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根据分析研究的结果,提炼出造物的关键智慧点,进而分析这种智慧点对现代生活方式的作用和影响。用这些造物的智慧点启迪现代产品原创性设计,以满足现代人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心理方式的需要。
子课题二是由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何方主持的“传统造物思想启迪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创新研究”,是在中国传统造物美学基础上,提炼适于当代视觉环境的元素,挖掘传统文字、符号、图形图像、版式、材料、主题、故事的当代价值。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对传统思想的借鉴成果丰硕,但创新主题、元素过于集中,子课题负责人长期以来关注这一问题,一直在尝试突破,并在多项国际、国家级设计竞赛、招标中凭借对传统文化的透彻理解,取得佳绩。
子课题三是由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邬烈炎主持的“传统造物思想启迪现代手工艺创新设计研究”,是思想、工艺、材料、技术、市场的综合研究。现当代手工艺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紧密相关,也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当代手工艺不断出现新的设计形态以及新的材料工艺与新的发展方向,但其母题、创作动机可追溯到中国庞大的传统手工艺文化遗产。这一研究有别于以往单一的手工艺门类研究或是等同于工艺美术史的手工艺史研究,也是现代设计较少关注的领域,却直接影响中国设计的国际化、市场化,研究意义与实践价值重大。
子课题四是由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熊嫕主持的“传统造物思想启迪现代设计理论研究”,将以“设计思想本体研究”与“关键词研究”为主,讨论不同历史条件、技术背景下中国造物思想的生成、传承、变化,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设计研究的方法、特征与价值,将“史”与“论”深度结合,其最终指向是中国设计价值体系的确立。
项目的最终成果将包括中国传统造物思想启迪现代创新设计研究的理论专著4册、当代实践成果2册。
发展与历史接续的
创新型中国现代设计
开题论证会上,评审专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许平、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杭间、东南大学教授王廷信、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倪健林、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夏燕靖对项目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许平建议将4个不同领域的学术主张汇总到总体的学术思想上,希望项目可以呈现具有相当学术分量的著作。杭间建议,应将“设计思想及其当代实践”两部分内容分开,希望这个课题能够真正为学术界、中国设计界起到更大更好的影响。王延信建议,先整理出核心价值观再看它对于当代中国实践研究的影响,要有一个统一出发点来做4个子课题。倪健林从“批判”的角度提出建议,认为研究需带有批判性,有批判才会有新的见解。
李立新在总结开题论证会时表示,此次课题意义重大,课题组会充分吸收专家的建议,优化课题研究思路,紧密围绕重大招标课题的总体要求,团结协作,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体现课题组科研特色与整体水平,为中国本土化设计的当代实践做出示范,为中国设计学学科建设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