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广东记者 谭志红
2016年12月28日,东莞市召开2016年全市文化志愿服务工作会议暨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促进会议。2016年,东莞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数字化,全面铺开全市文化志愿服务工作,启动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文化志愿服务队伍成长壮大
去年,东莞从网络构建、规范管理、品牌打造和服务拓展等方面,推动文化志愿者成为数量众多、无处不在的文化风景线。
据东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王旭辉介绍,目前,全市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初具规模,共有注册文化志愿者1.5万人,拥有文化志愿者服务队48个,其中各镇(街)服务点33个、市级各场馆服务点15个、广场活动辅导示范点5个,注册人数及服务组织呈逐年上升的态势,逐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
目前,东莞市登记在册的文化志愿者项目有2243个,志愿服务时长超过了26万小时,全市文化志愿服务项目日渐成熟,品牌效应日趋凸显。
如东城街道文化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于2012年8月,拥有近200名注册志愿者,服务项目时数超7154小时。志愿者们按照不同年龄少年儿童的特点及兴趣,为贫困山区和外来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的子女提供面对面、手把手的艺术辅导。东莞市文广新局公共文化科科长许垂龙认为,该项目根据群众需求开展活动,并将服务的重点放在敬老院、康复中心、民办学校以及企业,这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又如在莞城街道,有一批志愿馆长活跃在社区图书馆。2015年,莞城图书馆创新开展“社区图书馆志愿馆长”项目,一年多来,已经孕育娃娃家故事屋、“故事人”初阶工作坊、给“故事人”一个舞台、莞城摄影文化沙龙等活动品牌。许垂龙认为,莞城的志愿馆长不仅仅是招募志愿者提供服务这样的简单认识,而是让志愿者与服务工作结合在一起,共同成长。
建好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
2016年,东莞市还启动了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并在莞城、石碣、长安等镇街选取7个有代表性的村(社区)作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示范点,引领推动全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开展示范点建设以来,各镇街文广中心充分发挥统筹规划职能,指导村社区以强化资源整合、提升服务效能为重点,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进行规划布局。各示范点村(社区)制定建设目标,设置统一形象标识系统,深入挖掘本土特色文化资源,进一步丰富完善设施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目前,7个村(社区)已基本完成示范点建设工。
其中,莞城街道罗沙社区高度重视整合文化资源,挖掘、培育、扶持更多的文化团队和文艺人才。目前,社区登记在册的团队有12支,构建了居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相融合的社区文化大网络。“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怎么发挥作用?如何开展活动,如何培养社会的文艺团队才是关键。”许垂龙认为,该社区联合其他企事业单位,共同开展文化服务,值得借鉴。
而茶山镇把超朗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创建示范点工作纳入茶山创建全省精神文明示范镇的重点工作内容,并与超朗村签订工作责任书。镇主要领导每周不少于一次到村开展指导和监督工作,还派出了由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工作组,长期驻点开展工作。通过购买社工服务、设立志愿者服务站等方式,解决了管理人员不足这一老大难问题。“超朗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特点就是充分发挥政府和文广中心的统筹作用,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不是村一级的责任,文广中心在这方面要发挥统筹作用。”许垂龙表示。
石碣镇单屋村在开展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中,牢固做好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硬件设施、人员配备等刚性保障。对村现有的文化场所进行功能整合,完善了16个功能室配套。同时,深入挖掘单氏小宗祠、单屋大头菜等“单屋特色”。单屋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积极引进社工开展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该村还建设了文化长廊,对服务项目进行公示,图文并茂,带动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提升。
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
陆世强表示,接下来,要立足东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激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活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为工作目标,扎实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及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努力开创东莞市文化发展的新局面。
一是要以推进标准化实施为重点,以“利用率、参与率、满意率和导向性”为主要内容,建立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机制,明确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重点服务指标和服务标准,探索制定全市文化志愿服务标准化。
二是要以打造服务品牌化为重点,精准制定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开展分类、分群文化志愿服务,推动文化志愿服务品牌专业化发展;充分挖掘基层特色文化服务资源,发挥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阵地作用,鼓励群众在基层文化建设中“当主角、唱大戏”,形成村(社区)特色文化品牌。
三是要以提速数字化建设为重点,利用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和数字化资源,建立起高效的服务供需对接渠道,进一步丰富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服务形式与服务内容;依托文化志愿者网站和管理平台,加强文化志愿者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对专业分类与人才结构进行数据分析,使服务、培训工作从“面”向“点”转变,疏通文化志愿服务发展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