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心
“十二五”期间,尽管江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但总体上只是解决了“有没有”,还没有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当前,既有一些文化产品和服务不受百姓欢迎、公共文化设施闲置的情况,又有许多优质产品和服务不能顺畅送到群众中的问题。这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痛”。“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十三五”期间,在推进精准惠民工程的同时,要大力实施文化畅通工程,后者是解决“好不好”问题的要义之二。
省政府已将实施文化畅通工程写进了“十三五”规划纲要。这一工程就是:通过提升公共文化数字化水平,整合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渠道,实现上下畅通、左右贯通,让优质产品和服务的源头活水,顺畅地流进老百姓的田间地头,更广泛、便捷、高效地惠及群众。
建设好“起始一公里”,就是以省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美术馆为龙头,结合“宽带中国”“智慧江苏”等重大信息工程,聚焦“互联网+”,推动智慧文化建设,提高数字资源的供给能力,彰显省级馆辐射带动作用。要拓展公共文化资源网络传输渠道,通过电脑、电视和手机等智能终端,实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进村入户,顺畅地送到百姓手中。
打通“最后一公里”,就是要进一步整合基层文化资源,大力推进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社区教育、科技普及、图书阅览、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省每年统筹建设4000个左右,“十三五”末覆盖率达到98%以上。让农民人不出村、居民足不出社区,就可获得读书看报、观看展览、欣赏演出等各类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消除“中梗阻”,就是要积极推行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总分馆制,通过机制创新,使省级和市、县层面的优质文化资源顺畅地辐射到乡镇、村(社区)。要试点推行“一卡通”,实现县级公共图书馆与本行政区域各类公共图书馆、基层公共图书阅览室、农家书屋等通借通还、资源共享。有条件的省、市、高校图书馆要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建立和发展国内外馆际互借关系,为科学研究提供便利。
文化畅通工程既是惠民工程、民心工程,也是开发民智、提升文化现代化水平的工程,需要多方努力、长期坚持、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到“十三五”末,江苏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迈上新台阶、呈现新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