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艺术
  标题导航
中宣部 文化部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
为乡村儿童构筑快乐城堡
“一剧一评”把脉开方
《少年诗刊》百位诗人庆“六一”
传统文化少儿展演周汇聚童心
图片新闻




 中国文化报 >  2017-06-01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乡村儿童构筑快乐城堡
——广东揭阳览表图书室的故事

    孩子们在图书室借书

    本报记者 王学思 文/图

    5月20日,周六一早,天灰蒙蒙的,雨下得很急,尽管如此,图书室的门口却已摆好一双双小拖鞋。在里间,“自由之声”社团的六七个小团员正围坐在一起抱着心爱的尤克里里认真地练习;隔壁屋里,几个看上去更小一点的孩子捧着绘本看得津津有味,丝毫没有被琴声打扰;外间的大书架旁,三个读初中的女孩还回看完的图书后,正在寻思这次要借哪几本……

    如果不做特别说明,人们很难将上述情景与一个乡村公益图书室联系在一起。这一切真真切切地发生在广东揭阳惠来县岐石镇一个沿海的村子——览表。吴利珠是这家览表图书室的创办人,一个三年级辍学、15岁外出打工的“85后”当地女孩,村里的孩子们都亲切地叫她珠姐。

    一个温暖的地方

    “玉姐,你帮他找几件合身的衣服换上吧。”回家取东西的工夫,吴利珠便把在溪边“捡”回的一个男孩带到图书室。男孩八九岁,穿着一条蓝色的运动裤,裤腿卷得老高,一件成人的格子衬衫与他瘦小的身体形成了鲜明对比,头发被雨水打湿了,神态也有些恍惚。“他说他是隔壁村的,不知道怎么就走到了这里,他的父亲出了车祸,母亲改嫁了,没什么人管他。”吴利珠很警醒地询问男孩有没有辍学,好在他说还在读书。换好了干净合身的衣服,男孩在图书室看了一会儿书,然后被吴利珠找来的隔壁村的大人接了回去。

    忙了一上午,午饭后吴利珠回到家陪奶奶说了一会儿话,突然听见邻居家传出吵架声,她立即跑过去拉架。打架的是小权的父母,小权带着还没上学的弟弟妹妹躲在屋外的房檐下站成一排,竖着耳朵听着屋里的状况。见吴利珠把两人拉开并劝进里屋,懂事的小权赶紧带着弟弟妹妹进屋收拾。家里的“风波”平息了,下午小权带着妹妹来到了图书室,他找了一本绘本和妹妹坐下一起读了起来,不一会儿兄妹俩愁容散去,嘴角扬起。

    看起来很偶然,但这恰恰是吴利珠和览表图书室的日常。对于当地的孩子来说,图书室是一个温暖的存在,它让孩子们在有空的时候有地方可去,有事可做。遇到困难,找到珠姐或许就有办法解决;心情不好,来到图书室也许就能变好。孩子们说,当他们感到困惑、想要放弃或是想挥霍时光时,走进图书室,打开书的那一刻,仿佛一切阻碍都挥之而去,总能找回自信。

    给力的“点点家族”

    与许多公益图书室的创办人不同,吴利珠并非酷爱读书或是有过因阅读而改变命运的经历。她创办图书室的初衷很单纯,就是希望村里的孩子不要像她一样早早出去打工,而是多学点知识,以后少走些弯路。

    15岁就外出打拼的吴利珠有着丰富的经历。她进塑胶厂当过童工、到精品店做过销售、跑东莞卖过衣服、去深圳当过保姆、在天津给人搓澡……尽管有些工作她做得很出色,但吴利珠心里很清楚,外出打工的生活并不是她想要的。回乡后,作为一个“过来人”,吴利珠在当地的中学支教两个月,她用案例分享的方式为那些快毕业的初中生讲述自己的打工经历,希望他们明白打工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吴利珠的性格很开朗,喜欢说说笑笑,又很会劝导人,因此孩子们都喜欢找她聊天。听说珠姐要在村里办图书室,孩子们特别支持,找场地、搞装修、凑租金、找书、装书架……不用珠姐说话,许多工作孩子和家长都大包大揽下来。聊起3年前创办图书室时的情形,吴利珠说:“回想起来真的很神奇。总有一群人,在图书室需要帮忙干活时突然就来了,二话不说干完活突然又走了;总有一些好朋友,恰好会在我拿不出信用卡最低还款额的前一天慷慨地砸钱给我。”

    图书室里热热闹闹地办了起来,起初却并不被看好。“别去凑热闹。”“不可能不要钱。”“开不了多久的。”……诸多的“预言”最终都被吴利珠和她的“点点”们用实际行动证明是错的。“点点家族”是吴利珠为图书室创建的一个管理队伍,由村里一些有能力、有热情、有责任心和耐心的孩子组成。这些管理员大部分是初高中学生,他们不仅要负责整理图书、打扫卫生,还会与吴利珠一起制定图书室的规章制度,一起想些创意的点子,丰富图书室的日常活动。

    不要小看这支没有半点经验的团队,虽然没有运营图书室的专业知识,他们却最了解孩子的需要。“珠姐,我没有钱交押金,能不能写篇读后感给你?”于是在览表图书室,85%的孩子在还书时会附上一篇精彩的读后感作为借书的押金。许多时候,吴利珠看了孩子们的读后感甚至会被吸引着找到那本书来读。

    “珠姐,那些不识字的小孩来了图书室就会默默地坐着,我们给他们讲故事吧。”就这样,每个周六的下午,图书室里常常挤满了听故事的孩子。每讲完一个故事,大家还会热烈地讨论一番。

    “珠姐,我们班上其他村的同学也想借书,我们能不能搞个帮借?”“春桃基金会有一个流动图书包计划,那我们就加入吧。”孩子们为自己的村里能有这样一家图书室而感到自豪,同时也愿意与更多的朋友分享阅读的快乐。

    打开一扇窗,播下一粒种

    回乡前,吴利珠曾经在北京工友之家文化发展中心学习过,并在该机构旗下的同心实验学校做过很长时间的校长助理,这些经历让吴利珠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也积累了很多人脉。她会在朋友圈里晒图书室的各种动态,一些公益的义教组织和高校的大学生支教团队会慕名找到图书室。于是,图书室便有了极受孩子欢迎的义教课和暑期夏令营。

    对于课余生活十分单调的乡村儿童而言,过去只能在家里看电视或是跑去游戏厅玩,如今,图书室丰富多彩的活动带给他们很多新鲜的“第一次”,给他们的童年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第一次参加夏令营,第一次学习急救方式,第一次接触乐器尤克里里,第一次参观边防派出所,第一次跟外面来的大学生哥哥姐姐介绍自己的村子,第一次独立地接待外来的客人,体会肩负责任的感觉……图书室在培养孩子多方面爱好和能力的同时,也在相对封闭的乡村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联通外界的窗口。

    在吴利珠看来,图书室不仅是一个可以安静读书的地方,更应该是一个凝聚社区责任的枢纽。为了帮助家庭困难特别是被迫辍学的孩子继续读书,吴利珠发起助学计划。她深信,除了获取外部的资助,帮助孩子解决上学的问题还应该找本村的人来帮忙,因为只有这样,才会在孩子的心中播下一粒回报家乡的种子。这一想法也得到了村里人的认可,目前已有20多名学生因此得到了资助。

    在村书记、村文化室和览表学校校长的帮助下,吴利珠还为村里的妈妈们开设了女子夜校,主要是帮助愿意学习、愿意进步的妈妈们识字,学习与孩子沟通、交流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妈妈们对夜校也有许多期待,她们希望同学间可以互相帮助,谁心情不好,可以相互聊聊;谁家有经济困难,可以一起想办法解决;还可以做一些公益,比如帮助孤寡老人、促进村里的卫生环境整洁等。妈妈们还主动要求交200元的学费,因为她们觉得这样才有动力来上课。

    不是因为看到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了才能看到希望。从最初的不理解到现在的全村支持,吴利珠用她踏实的做事态度和为家乡服务的真心打动了览表的乡亲们。为了支付图书室工人的工资,她发起了每人每月定额捐助50元的“百人月捐”活动,在消息发布后的两天内,她便筹齐了一个100人的微信月捐群。当然,被打动的不仅仅是览表人,北京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广东省绿芽乡村妇女发展基金会、广东省春桃慈善基金会等公益组织都向其伸出了援手,如今图书室工人的工资、日常的开支等都得到了解决。前不久,揭阳市文广局、惠来县文广局还给图书室送去了两台电脑和500本童书。

    吴利珠感慨:“6月,览表图书室就满3周岁了。3岁的小孩已经可以完整地读出一小段文字了,尽管意思还有些不太懂,可是会念啦。图书室从开始到现在,已经忘记了遇到多少困难,可却记得有多少的感动,感谢站在它背后的支持者们。”

    记者手记

    采访中,吴利珠总说未来不可知,不敢想那么远。其实,她心里有许多大胆的想法,只是不确定能不能实现。眼下,她正谋划着去岐石镇再办一个服务点,地点就定在镇中学旁边,因为周边村子在这儿上学的孩子中午吃完饭后没什么地方可去,她想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可以落脚的地方,想看书可以看书,累了就索性小睡一会儿。

    对于吴利珠的许多做法,我一开始认为是她去过很多教育、文化发达的大城市,带回了教育、阅读的新理念使然,但接触下来,我发现那些“新理念”都源于她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她清楚孩子们需要什么,并且会设法满足这些需求。

    吴利珠吃过没人管的苦,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有了“妈妈班”;她不希望接受助学资助的孩子有太多的心理压力,选择不公开受资助孩子的个人信息,还邀这些孩子周末来图书室做服务,以劳动作为回报;她知道村里的留守儿童需要陪伴,在她的图书室,墙壁上都是孩子们同支教义工共同创作的手绘。吴利珠的用心让她的工作更扎实,她的行动也带动了很多年轻人返乡,为故乡做贡献。

    文化工作就是这样一个以心换心的工作,它可能无法换来富足的生活,但却能够收获充盈的内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