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奇 王 玲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山东省商河县不大,但商河鼓子秧歌的名气很大。在网络上搜索这个县城的名字,那些身着花花绿绿服装的舞者照片总会让你第一眼看到。外乡人谈起商河,总会说一句:“哦,我知道,那里的人喜欢跳鼓子秧歌。”很多到过商河县的人,印象最深的也是随处可见的鼓子秧歌元素:从街道两侧的宣传牌到广场的雕塑,从城乡各处的广场舞队伍到机关、校园、企业的文艺活动,鼓子秧歌在商河就如森林中的树、江海中的水,已深深融入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
得益于商河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当地文化部门的体系化保护,鼓子秧歌这个拥有逾2000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年来正逐渐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融入现代生活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在国家倡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商河县“鼓子秧歌之乡”的名声正越叫越响,并成为活跃当地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
源于百姓抗洪斗争,富有浓郁乡土气息
发源于商河县的鼓子秧歌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根据相关文献史料记载,商河鼓子秧歌孕育于春秋战国时期,始于秦汉、成于唐宋、兴于明清。
当地文化学者介绍,鼓子秧歌起源于商河百姓的抗洪斗争。在古代,黄河决口、改道极为频繁,地处黄河沿岸的商河深受洪水危害。为了生存,商河百姓奋勇抗洪,在辛勤劳作、喜获收成后,他们常会随手拿起锅碗瓢盆、棍棒等用具,边唱边跳,表达对抗洪成功、庄稼丰收的喜悦。随着参与庆祝的人数逐渐增多,简单的舞蹈动作与阵形开始显现,鼓子秧歌的雏形就此形成。
唐宋时期,骁勇尚武的商河人民将战争中的某些程式、动作用于舞蹈,鼓子秧歌开始将“变幻莫测的舞蹈阵式”“粗犷豪放的将士风格”“无往不胜的英雄气概”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了其后广为人知的鼓子秧歌特色,即磅礴恢弘的场阵、金鼓齐鸣的声势。
上千年的传承发展进程中,商河鼓子秧歌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丰富、演化,但其核心艺术特色并未改变。尤其在广大乡村,鼓子秧歌成为商河民众增进感情、休闲娱乐的重要载体。
旧时,鼓子秧歌表演形式集“歌”“舞”“丑”于一体,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参与角色多以舞者所用道具命名,包括潇洒飘逸的“伞”角、粗犷豪放的“鼓”角、刚柔相济的“棒”角、柔美多姿的“花”角、诙谐幽默的“丑”角。
一场鼓子秧歌表演,所有舞者都需不停跑动,故名“跑秧歌”。庞大复杂的秧歌场子,有严密的组织形式,必须达到“跑不散、舞不乱”,队伍整齐划一、动静有序。其中,“伞”角是全场指挥者,其一般左手握象征风调雨顺的平顶伞,右手拿象征辟邪的牛胯骨,多扮老者形象;“鼓”角人数最多,也是表演的主体,左手握两面圆形小鼓,右手持鼓槌,多由青壮年男性扮演;“棒”角由青少年装扮,其双手持木棒击打、绕耍与挥舞,打扮类似戏曲中的武生;“花”角是女性角色,分“地花”“跷花”,持扇、巾、花枝等道具;“丑”多扮成“二癞子”“王先生”等,跑场时暗中指挥,并在两场舞之间插科打诨。
新中国成立后,跟随时代发展,商河鼓子秧歌曾出现3次鼎盛阶段。
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彼时,农民喜获土地、欢欣鼓舞,自发“跑秧歌”,鼓子秧歌在商河各乡村蓬勃兴起,艺术风格进一步彰显。1955年,商河鼓子秧歌代表山东赴京参加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观摩演出会,获得优秀奖。第二次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民生产、生活积极性高涨,对鼓子秧歌的参与热情提升。这段时间,鼓子秧歌凭借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开始走出商河,走向全国,多次收获荣誉。第三次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税费改革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村人均收入不断增长,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多,商河各村纷纷开始组建鼓子秧歌队。多支队伍的演出向专业化发展,并走向国际,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中国传统民俗的魅力。
扎根深厚民间沃土,体系传承成效显著
植根于民间沃土的非遗,其传承发展离不开对既有资源的“消化吸收”。也唯有对项目特色有深入的了解与系统的梳理,非遗才能得到更加全面而科学的滋养与保护。
近年来,商河县秉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总方针,不断强化对鼓子秧歌的理论研究。结合实地调研摸底,当地确定根据“举伞”“扛伞”“插伞”3个派别,因地制宜,将全县划分为不同的鼓子秧歌保护区,收集各流派历史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建立了鼓子秧歌理论研究“大数据库”。
非遗传承,归根结底是“人”的传承。作为民族记忆的瑰宝,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及对其技艺的研究、阐发,具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性。为此,商河县尤为注重对“人”的保护。通过对鼓子秧歌国家级传承人杨克胜等老艺人的录音、录像,当地登记建档,形成了鼓子秧歌理论研究、咨询的“专家库”。
“大数据库”“专家库”的建设,是商河县推动鼓子秧歌传承保护理论化、专业化、制度化的举措。在对既有资源系统、全面地挖掘、整理后,当地也没有忽略对鼓子秧歌新的时代特色的研究。
最近几年,商河县每年定期聘请国家级、省级、市级专家到当地进行现场艺术指导。其间,专家组深入农村一线,与鼓子秧歌爱好者面对面互动交流,并开展实地调研,以期通过全方位的关注,实现对这一项目的“全链条”保护与发展。
同时,阵地建设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为让民众能全面了解鼓子秧歌的历史与现状,商河县以非遗传承人为核心,建设了商河鼓子秧歌传习所,并在2015年入选山东省首批“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名录。成立两年来,传习所在激发民间热情、保护文化生态、促进鼓子秧歌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理论研究为主的静态保护和以现实跟踪为主的动态保护,为鼓子秧歌在民间的传承、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在更广层面上,商河鼓子秧歌的传承发展也更加丰富多彩。尤其是每年定期举办的3项展演活动,被当地民众称为“除春节、中秋之外最喜庆、欢乐的节日”。
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商河鼓子秧歌汇演如期举行,全县各镇街最优秀的队伍齐聚一堂,截至今年已举办37届,观众数量不断增加。6月,当地举办中老年鼓子秧歌展演,集中展示中老年人参与传承鼓子秧歌的热情。“十一”前后,举办少年非遗传承展演,主要展示少年鼓子秧歌的风采,也成为孩子们实现“秧歌梦”的舞台。
多方融入现代生活,带动效应日渐凸显
只有与时代同步、与民众生活同步,非遗才会有空间、有舞台、有潜力。商河鼓子秧歌也不例外。从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着手,商河县文化部门近年来大力探索立体化传承模式,促进鼓子秧歌融入现代生活。
在学校,商河县启动“鼓子秧歌进校园”活动。坚持“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的理念,组织专家为孩子们量身定制了适合少年儿童的鼓子秧歌,并将其纳入教学课程。“鼓子秧歌进校园”活动如今已实现全覆盖,当地少年鼓子秧歌队伍达36支,共举办县级传承展演系列活动5届,累计培训中小学学生队员3万余人,并多次受邀参加国家及山东省、济南市的重大文化活动。2016年,商河县又将鼓子秧歌教学延伸至幼儿园,组建了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岁的“娃娃鼓子秧歌队”。
在城乡各个角落,“鼓子秧歌+广场舞”成为商河县的特色。当地热衷于广场舞健身的民众表示,融入了鼓子秧歌元素的广场舞,不仅便于学习、利于健身,更能在锻炼过程中增加对家乡的亲切度和自豪感。毕竟,这是商河独有的广场舞节目。而在怀仁镇储家村、沙河镇习家村、郑路镇路家村等部分乡村农闲时期自发组织的“秧歌大集”,成为活跃乡村文化生活、促进文明乡风建设的重要抓手。此外,鼓子秧歌还成为商河县各机关、企事业单位举办文艺活动的首选节目形式,有力地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彰显了特色。
“小到刚会走,大到九十九,人人都会扭。”如今,鼓子秧歌于商河县963个村(居)的根脉正越扎越深,在丰富民众业余文化生活、活跃群众文艺创作、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也正是因为全民动员的基础,鼓子秧歌近年来为商河县带来了诸多荣誉和高度的社会评价。
2006年,商河鼓子秧歌作为济南市唯一的项目,获批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2012年,中国舞蹈家协会授予商河县“中国秧歌之乡”称号;
2013年,商河少年鼓子秧歌队参加天安门广场万名青少年文体展示活动,收获广泛赞誉;
2014年,商河县《鼓子秧歌广场舞》在山东省首届中老年广场舞大赛中荣获第一名;
2015年,商河鼓子秧歌参加日本新潟市“东亚文化之都”文化展演,再次获得好评……
旧民俗变新时尚,鼓子秧歌焕发的生机,给商河县带来的远远不止这些。
凭借鼓子秧歌形成的品牌优势,商河县目前正积极打造鼓子秧歌“全产业链”。吸引游客旅游度假的秧歌古村、培训非遗专业人才的鼓子秧歌学校、演绎原汁原味秧歌舞的鼓子秧歌节等,均已实现开放或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同时,商河县还正在探索将鼓子秧歌元素与设计制造业有机融合,借助国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东风,助力当地经济转型升级。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得益于体系化的传承和保护手段的不断创新,昔日只为丰年舞的商河鼓子秧歌,正逐渐成为当地民众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