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艺术
  标题导航
翰墨情缘,畅写人生——谢金龙书法展
内外兼修,临池成家
谢金龙简介




 中国文化报 >  2017-06-01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内外兼修,临池成家
——评谢金龙书法作品

    半  阳

    《周易》是我国一部古老而严谨的哲学典籍,素有“众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之誉,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谢金龙多年前就开始研究《周易》,是一位将中国传统哲学思辨融汇于书法创作的书法家。

    从思想史与观念史的角度来说,艺术创作本身可被理解为一种阐释精神观念的方式和语言。这种语言的基本元素并未局限于文字本身与视觉风格,一切可用于表现人类内心的形式意味均可被利用。书法艺术是最为朴素的艺术表现方式之一。同绘画相较,其基本构成更加简单,是单纯的点与线的艺术。同样,所谓“五色杂而成黼黻”, 多彩的形式向来是绘画表现的重要语言。但对于书法而言,其并未杂糅诸多斑斓的色彩,转而以纯粹的、朴素的黑白之变,成就了自身的起于形而立于意的独到面貌。既然万物之生灭在于阴阳,而阴和阳又是彼此依凭,生而轮转的,那么对于书法而言,如何利用墨的黑、纸的白建构出符合书法规矩的艺术作品来,便转而成为了一个真正并且基础的哲学问题。

    这黑与白,在《易》说之中自可被视为至阴与至阳两个端点,亦即“乾”与“坤”。乾坤之两立,是亦天地之所生,两极之相生相益彼此构结铸就了世间万物与万物之理。刘熙载的《艺概》中说:“书要兼备阴阳二气。大凡沉着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又云:“画有阴阳。如横则上面为阳,下面为阴;竖则左面为阳,右面为阴。惟毫齐者能阴阳兼到,否则独阳而已。”书法亦是由黑白的此消彼长确立了不同的浓淡、粗细、结体、章法乃至风格面貌,使得笔墨之间自有天地,惨舒之后,自称方圆,这便是谢金龙书法创作的哲学原点与精神基石。

    在其所书“学无止境”一作中,诸字的结体、章法与墨法,避免了追求一味的飞白表现与整齐统一的重墨风格。从艺术的角度看,这自然是其破法与创新的重要体现,表明了其艺术审美旨趣的不落凡俗。从阴阳方面来说则刚好体现了书法同阴阳交互、守白执黑的审美理念的结合。古往今来,一件好的书法作品的用墨同样要体现阴阳之间彼此消长的辩证关系。

    同样地,对于其创作的“积德”“清泉”等作品,就单字而言,“积”字的左右结构同“德”字的左右结构在视觉上是重复的,在笔画上是相近的。如何运用阴阳思想对其进行艺术化、和谐化处理便显得颇为关键。谢金龙将此二字的结体进行了拉长与集形处理,使得同为左右结构的两字在被上下布局的情况下,连带紧密,疏密有致,呈现了别样情趣。但对于“清泉”二字而言,“清”字的左右结构同“泉”字的上下结构之间的搭配便同“积德”二字相差悬殊。“泉”字的上半部为阳,下半部为阴,这种阴阳搭配则要服从于其对二字之间的空间、线条以及字形结体的整体把控上。又如在“墨缘千里远,书道万年长”一作中,同前两作不同的是其体量更大,而且要处理的阴阳关系更加丰富。一方面,谢金龙明确了传统草书的基本原则与技法。另一方面,谢金龙又不仅仅满足于完成单纯的模仿,也不满足于几个基本步骤的日渐娴熟。更何况,如果书法创作的某一个具象形式在一幅作品中被肆无忌惮地滥用,只是一味追求每个字的上半部而忽视了下半部的布局与大小,这样写出来的字未免丧失了字本身整体结构性的美感。书法之妙,堪称美学之灵魂,讲究内揠与外拓,最高层面则是追求意境、神韵。敛心为阴,展笔为阳。一幅好的书法必须是神、气、骨、肉、血,五者阕一。它是将天地事物与人之所感应的真、善、美合为一体的最直接表现。

    倘若将乾坤之说视为引申意义上的天地之理,此理惟人参之得成性灵,那么,自然要通过自身的心与意来贯通其道。故而,书法艺术是文字的艺术,更是人心的表达。这亦使得书法艺术可被升华为一种体悟人心、参悟世道的方法。《书》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谢金龙尝自言,自己习书并非出自哪一门派,所书字法亦未拘于哪一风格。无法的结果才能变成妙法。而“允执厥中”则刚好同儒家文化中的“中庸”思想紧密结合。谢金龙将这些理念融进自己的作品之中。例如“精气神”“山河”等作品,我们能够看到虽然盘曲诡谲的造型与书写意识,用谢金龙自己的话来说:“运笔中阴为内阳为外;收为阴,放为阳;刚为阳柔为阴、藏为阴露为阳、方为阳圆为阴。如何在一幅字、在一篇作品中运用自己的人生感悟将这些相克相生的矛盾双方融合起来,变成虚实结合、阴阳变幻、蕴涵神韵的作品,这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生命升华的过程。”当然,哲学意义上大都“中庸”观,在书写过程中则可表现为笔笔中锋,藏而不露。这些均是谢金龙书法作品中辨识度最高的部分。

    《易经》云:“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以此昭明天下之理,而成其通变。如此便以《易经》之言,赞祝谢先生,愿其在融汇《周易》与书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