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广东记者 谭志红
5月22日至27日晚,由广东省文化厅、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重庆市文化委员会、陕西省文化厅联合主办的“粤沪渝陕四地群星奖作品惠民交流巡演广东行”在广州、东莞、中山、深圳、茂名、佛山六市举行。来自上海、重庆、陕西的群文工作者与广东同行同台演出,让观众大饱眼福。
今年1月,文化部办公厅发出通知,在2017年开展群星奖获奖作品及优秀作品全国巡演活动,旨在发挥国家级文艺评奖示范引导作用,为基层群众送去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为提升群星奖广东巡演的质量和效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广东省文化厅制定了巡演广东行活动方案,搭建了四地以及省内区域间群星奖作品交流平台。本次巡演以珠三角地区为中心,辐射粤东西北地区。邀请全省各地群众文艺创作人员观摩学习,举办形式多样的艺术交流活动。
来自粤、沪、渝、陕四地的12个群星奖作品和各地优秀群众文艺作品组成的作品阵容,涵盖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多个门类,既有广东本土岭南特色的作品,也有来自重庆、上海的小品和陕西的华阴老腔,展现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风情,来自上海的小品《亲!还在吗》和重庆的小品《占座》以幽默诙谐的表演,引发观众对亲情、爱情、事业等进行思考。第十七届群星奖优秀入围作品、珠海市的快板书《遗产》则通过曲艺的形式,颂扬了孝老爱亲代代相传的中华美德。来自陕西的华阴老腔《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是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原生态作品。
结合巡演地的实际情况,6个巡演场作品都不同,每场各有特色,其中东莞场的巡演,增加了东莞市近年来群星奖获奖的优秀作品,展示了东莞市群众文艺工作的成果;中山场的巡演,邀请了茂名的少儿舞蹈《走山的孩子》与本地少儿舞蹈《爸妈我想你》同台竞技,共同交流;而深圳场的巡演,挑选了《深圳之夜》《快乐的建筑工》等打工者题材的作品,切合当地特点,深受群众欢迎。
5月23日晚,“粤沪渝陕四地群星奖作品惠民交流巡演广东行”(东莞站)在东莞市民艺术中心举行。演出当晚,东莞市民艺术中心星剧场内座无虚席,甚至连过道里都坐满了人。本次演出,除了来自上海、重庆、陕西以及广州、深圳、中山的群星奖获奖作品外,还有5个是东莞本土节目。其中,新木鱼歌说唱《三个萝卜一个坑》是以东莞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木鱼歌说唱的形式演绎,曾获得第十五届群星奖;女声小组唱《水墨乡情》反映了东莞水乡风情,曾入围第十七届群星奖决赛;群舞《1840生死签》以鸦片战争期间,虎门人民保家卫国,挺身而出为题材创作。这些节目创作手法新颖、构思独到,代表了东莞群众文艺创作的高水平。
5月24日晚上,巡演走进了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大剧场,来自四省市的群众文艺工作者表演了精彩的节目。其中,由石岐中心小学表演的少儿舞蹈作品《爸妈我想你》,曾获得2016年第十七届群星奖。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和各种表现手法,深情展示了中山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展现了中山浓郁的特色文化风貌,讴歌了中山改革开放的喜人成果,凝聚了基层文艺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
5月27日晚,“粤沪渝陕四地群星奖作品惠民交流巡演广东行”的最后一场演出在佛山市南海影剧院隆重举行,现场1000多名观众观看了精彩的演出。本场演出有7个节目来自佛山市,有来自南海区的获得第十届群星奖,歌颂南海人民热爱故土、建设故土的男声四重唱《春暖南海》;有获得2016年广东省少儿艺术花会荣获舞蹈专场金奖,曾在2014年、2016年两度登上央视春晚和元宵晚会大舞台的少儿舞蹈《狮道》;有来自顺德区的用“咸水歌”的音乐元素、呈现岭南水乡渔民劳作生活场景的舞蹈《渔舟唱“惋”》,还有来自三水区的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获奖节目——女生小组唱《月下情歌》。
本次巡演活动中,无论是外地还是本土的节目,都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和好评。东莞市民王先生说,群星奖的作品非常接地气,反映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演员的表演水平相当高。黄女士是一个文艺工作者,她说,能欣赏到这么多高水准的艺术作品,很激动,他们的编排和构思让我很受启发。今后一定要更多深入生活,创作出接地气、扬正气、鼓士气的文艺作品。
广东省还鼓励有条件的地市以此为示范,邀请外省或其他地区优秀作品,开展区域性群众文艺交流展示活动,组织各级、各类文艺汇演和城乡群众文化活动,让优秀群众文艺作品有效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