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书法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美术周刊

第2版
视野

第3版
美术馆
  标题导航
“字古式新”和“文心艺质”
江流有声
写字是一种乐趣
读《书法菩提·民国河南书法人物志》
中书协楷书委员会工作会议暨作品展在南京举行
璇玑——刘彦湖书法陶印展举办
浴兰解棕——弘道书画端午邀请展举办




 中国文化报 >  2017-06-04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江流有声

    黄惇

    由上海韩天衡美术馆、江苏省篆刻研究会、西泠印社美术馆联合举办的“江流有声·江浙沪著名篆刻家作品邀请展”于5月31日在江苏省现代美术馆与观众见面。应邀参展的作者大都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中年人,中年人承上启下,恰可通过他们了解当下三地的篆刻艺术之现状。

    江浙沪在文人篆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元代起,文人篆刻艺术的发端地即是杭州,活动于此的赵孟頫、吾衍关于崇尚汉印的观念,鼎定了文人篆刻艺术的发展基调,在元代不仅出现了以赵孟頫圆朱文样式的印风格局,也出现了仿汉印的印风格局。此外,元代末年出现的自书自刻的文人篆刻家王冕也是浙产。王冕与吾衍弟子吴睿等因避兵燹,常往来于松江、昆山一带,于是将篆刻艺术传播至江苏苏州,昆山印人朱珪即在此成为吴睿的弟子。至明代中叶,苏州文徵明、文彭父子,承赵孟頫一脉,崛起于印坛,被誉为中兴者,“白登秦汉,朱压宋元”。此后苏州、南京一带成为文人篆刻家之星宿海。其时海上顾从德于隆庆六年以原印拓成《集古印谱》问世,复版刻《印薮》,使秦汉印广为传播,受此谱影响,明末的文人篆刻艺术在江浙一带蔚然成风。晚明以来,比邻江浙的徽州多出印人,而其中杰出者无不以江浙大都会为活动地。即如本展展名“江流有声”,既取自东坡《赤壁赋》句,又与邓石如“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印章有渊源,此印即刻于江苏京口。入清之后,三地印人依旧活跃,先后在江浙沪活动的文人篆刻艺术家流派纷呈。若徽派于扬州、浙派于杭州、云间派于海上,他如虞山派、扬州四凤派、如皋派等等,皆产于江浙沪而波及神州各地。

    晚近的篆刻艺术家出于江浙沪者,可谓群星争辉,若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吴昌硕、王福庵、赵叔孺、赵古泥、来楚生等等,皆以具有创造性的印章艺术风格泽被后世。若海派以吴昌硕为例,产于浙江安吉,发展于苏州,而活动于海上,又成为杭州西泠印社的第一任社长,可见三地的篆刻艺术交相辉映,密不可分。他的艺术活动轨迹,是三地许多篆刻家的缩影。

    今天创意三地中年篆刻家联展的思路,我以为有三点价值取向,其一是具有历史感,可使三地篆刻家站在丰厚的历史积淀上,审视自己篆刻艺术作品;其二是具有时代感,可充分展示江浙沪三地当代篆刻艺术创作的成果;其三是三地强强联手,必将促进当代篆刻艺术的发展。

    (文章为“江流有声——江浙沪著名篆刻家作品邀请展”序言,有删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