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美术周刊

第2版
视野

第3版
美术馆
  标题导航
黎冰鸿:画笔铸史的时代艺者
人物名片:黎冰鸿
朱振庚:风骨有相 自在天真
人物名片:朱振庚




 中国文化报 >  2017-06-04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朱振庚:风骨有相 自在天真

    戏剧人物(国画) 46×34厘米 2006年 朱振庚

    本报记者  施晓琴

    朱振庚,目前来看,在美术界并非大名鼎鼎,但熟知他的人则无不衷心赞叹其艺术天赋及所取得的非凡成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认为“这个人天生就是个艺术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杜大恺称其为天才,并视他为自己“心目中永远的偶像”,而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则评论他是“一个有担当的现代知识分子”,并感叹逝者已去而风骨长存。

    5月28日,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捐赠与收藏系列展:风骨有相——朱振庚艺术展”在该馆亮相。展览从“从水墨到重彩”“戏墨人生”“众生相”“速写与白描”4个部分展开,通过100余幅作品,全面回顾了朱振庚的艺术人生,呈现出他在现当代中国画水墨领域的探索与贡献。

    天生的艺术家

    朱振庚,1939年生于江苏徐州,祖籍天津。198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北省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画教学和现代重彩画的创作和研究,是中国当代具有代表性的重彩写意画家。

    回顾朱振庚的艺术道路,也是一条不平凡的求索之路。9岁读小学一年级,性格不合群,但喜欢画画、看画、剪纸张,也喜欢看小人书,偏爱陈光懿的《人猿泰山》和叶浅予的《王先生和小陈》。少年时代,徐州、滕县的汉画像石、灶壁画、木刻插图、民间的剪纸艺术都在朱振庚幼小的心灵播下了神奇的种子。青年时代,他首先被南京艺术学院破格录取却因家庭贫困未能入学,其后当过工人、警察、小学教员、铁路宣传员,在此期间虽然没有机会正规学习美术,但天天画速写,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64年,朱振庚带着自己的大捆速写作品去中央美院拜访叶浅予先生,受到赏识。1974年又有机会得到卢沉和周思聪先生的欣赏,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1978年,已近不惑之年的他终于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师从蒋兆和、叶浅予、吴作人、李可染、李苦禅、刘凌沧、卢沉、姚有多等。

    读研期间,他就已经画了大量的变体画。如今很多人看到朱振庚早期的水墨作品是从画坛主流的现实主义水墨体系中承袭而来,而他研究生毕业之后的作品,水墨语言则明显受现代思潮的影响,开始走向现代重彩的构建。在这一点上,作为他的老同学,刘大为指出“他在刚进学校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刘大为认为朱振庚的艺术,营养取自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他有良好的民间艺术积淀,并深入中国画的系统研究,从中找出他可以接受的东西,同时也对写实的、抽象的,包括西方的前卫艺术都做了吸收融汇。更重要的是,朱振庚始终以他个人独特的眼光来观察这个世界,因而可以说他的艺术具有鲜明的个性、独特的手法、全方位的吸收和个性化的表现。“振庚一入学,我们班就都说这个人天生就是个艺术家,他有艺术家独特的眼光。”刘大为回忆道。

    艺术家李延声也与朱振庚有过一段朝夕相处的学习生涯。他回忆道:“朱先生很有个性,不合群,通常我们讨论的时候他躲得远远的。然而他个人十分善于思考。就像他当年在临敦煌壁画的时候也不是完全如实地去临摹,而主要是经过个人思考找到一种感觉。经过后来的几十年,看他绘画中的很多肌理、线条,应该都是当年在敦煌壁画临摹时悟出来的,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

    在写实与变形中自由游走

    朱振庚是一个具有创造精神的水墨画家,他在中西文化冲击与交融的文化背景下,在传统水墨绘画向现代转型的际遇里,以大量的面向社会、直面生活、抒发内心的速写作为根基,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国民间美术、传统文人绘画中汲取最符合心性的语言符号,创造出了一种朱振庚的水墨范式。

    从水墨到重彩,从传统到现代,从中国到西方,从写实到变形,朱振庚始终有着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他对于中西传统有着很明确的态度和立场,这种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自知是他艺术创作中民族性的保证。他说:“现代人画现代画,是相对传统言现代,知传统而为现代。‘知旧知新,推陈出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他的重彩画中,不仅汲取了西方现代主义绘画中的造型和构成等诸因素,还从中国民间戏曲美术中借鉴了形象和色彩等诸手段。卢沉认为,朱振庚的人物造型是有民间传奇在里面的,而所谓民间传奇是指他的造型哪一块都从民间艺术中找不到。他不是照搬民间艺术,而是从中提取内在规律,从而构成了朱振庚造型上的民间传奇色彩。这种传奇或许正如谢赫“六法”中的“迁想妙得”,朱振庚在造型上达到了“迁想妙得”的状态,实际上是一种造型的自由。

    朱振庚认为一个好的人物画家应该具有两种能力:写实的能力和变形的能力。写实要写得灵活,变形要变得严谨,两种能力俱佳,谓之“造型的坚强”,唯其坚强,所以自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院长田黎明说:“记得卢沉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末给我们上课时,也经常拿出朱振庚先生的画作和范例,我印象很深的一次是他拿出朱老师的画说他的画有一种自由的精神,他对造型的研究很深入。在表现人物时,画得既结实又生动,看似很呆板的造型,在朱老师手中就很有趣味,很生动,而这是很难得的。尤其在谈到朱老师处理人物组合的空间处理上,卢先生说他有许多创造性。”

    朱振庚的艺术之路是一个时代的折射,从水墨到重彩再复归水墨,这是一个现代语境下的水墨画家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西方文化融合之下的文化选择。但他又是十分特别的,正如杜大恺所说:“他能做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做的,他所做出的贡献、延展的幅面太大、太广阔。100年来我们都是在中与西、古与今的纠结中,而他没有这方面的纠结,他是完全超脱了这样情景的人,这一点是非常了不起的。”

    独立的人格 独到的艺术

    无论是听朱振庚师友的评价,还是看他的诸多自述自评,都可以了解到他性格中的真实、率性、坦诚,甚至很多时候因为他耿直的性格和言语,会得罪一些人,会伤害一些人。但是当我们今天面对作品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真诚的赤子,一个艺术的怪才。周思聪先生曾评价他:“来自民间,来自底层。性情耿直,拙于世故。世间不平之事常使他目瞪口呆,他的坦白直陈也常令人目瞪口呆。这种经历、性格对人生而言是苦涩的,对艺术却是百炼成钢的淬火过程。”

    朱振庚将名利和物质享受看得很淡。“我没有专门的画室,没有豪宅豪车,有人说我生活过于清苦,可我不觉得。我觉得这样很好,我一家都画画并且都小有成就,这是我尤其感到自豪和欣慰的事情,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更让我开心的事情了,这种幸福是多少钱也买不来的。夫复何求?”他也很少会卖自己的画,因为他在每幅作品中都投入了很深的感情,每一幅作品,从酝酿到问世都如经过十月怀胎到分娩,是他的孩子。与占有豪宅和巨款相比,朱振庚更愿意保有自己的作品。

    在生活中这是个拙扑、憨直的清贫之人,而在思想上朱振庚却是艺术家中少有的“富人”。朱振庚喜欢看书钻研,并善于思考总结,这使得他的画耐看、耐品,有深度、有思想。同时也在艺术评论与画论画理方面颇有见地,并为后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真知灼见。艺术家程大利认为朱振庚是为艺术而生的,是真正的艺术家。他说,“朱振庚的笔墨演绎体现了一个艺术家的自信和对艺术规律的一种自觉,展览中展出的很多他的创作体会,在今天是很好的画论。其中有一句‘为艺者贵独立性情,不趋时附尚,一个时代出那么几个热闹人,不看他表象的红火,就看他是否视艺术以生命,诚艺术以性情,有没有独立的人格,独到的艺术’,我想这是他内心的独白,也是他作品的证词。”

    今天,面对朱振庚和他的作品,我们为之感动。正如田黎明所说:“在他的艺术境界中,我们看到了传承与创造的精心与力争;在他的学术研究和人格风范里,蕴涵了老一辈艺术家的治学精神与人格境界;在他的艺术语境中,承载着中国文化的深邃思想和中国画的意向精神;在他的艺术风格里,传送着人文时代的思想认知和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境界,这种无声的力量一直贯穿于朱先生的艺术创作中,这是他的水墨艺术为中国当代水墨的语言探索和拓展做出的杰出贡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