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专题
  标题导航
创新文化服务,福州有戏




 中国文化报 >  2017-06-05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新文化服务,福州有戏
——福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系列报道之一

    福州海峡图书馆(即福州市图书馆新馆)是福建省、福州市重点建设工程及福州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由知名企业家捐资兴建。建筑用地面积16500平方米,建设面积5.8万平方米,包括地下一层和地上11层。馆内预计藏书500万册,浏览座位3000座,还设有盲人阅览室、亲子乐园等特色功能区。目前,已基本完成内部装修。

    福州闽剧演员吴则文(前排左四),凭借原创廉政剧《兰花赋》中的精彩演绎,喜获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编者按:2015年以来,福州市按照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部署要求,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政府为主导,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城乡统筹,强化资源整合,推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积极推进“保障体系、运行机制、设施网络、服务平台”四大建设,在四轮驱动中形成具有一定示范意义的制度设计、管理体系、运行机制的经验和成果,初步建成网络比较健全、结构比较合理、发展比较均衡,覆盖城乡、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让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日渐充盈,幸福指数节节提高。本报推出福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系列报道,持续聚焦文化福州的创建经验和亮点举措。

    层层给力 创建有力

    【核心提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中央立足于保障群众文化权益、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福州重责在肩,在创建过程中,领导重视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具化成了一场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的行动。

    被确定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文化建设纳入新福州建设的整体布局,为创建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全力以赴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

    全市上下勠力同心,真抓实干,持续加大创建力度,将一项项工作分解到位,将一份份保障落到实处,再把一项项创建任务付诸实施,点滴创建成效汇聚成遍及城乡的创建热潮。

    部署,从会场走向现场

    早在2015年11月,福州市就第一时间召开动员大会,吹响创建号角。大会明确指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福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维护文化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

    按照《福州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规划(2015—2017)》和《福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实施意见》精神,全市细化分解任务,层层落实责任,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逐层带动、相互联动、共同推动的工作格局,有计划、有步骤地保障创建工作顺利进行。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以来,福州市委、市政府领导先后召开10余次推进会、协调会,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也将创建示范区工作列入2016年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调研审议专题,有力地推动了创建工作的落实。

    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从会场到现场,榕城上下劲吹创建新风。

    各级各部门攻坚一线,一批文化设施提档升级,福州市图书馆新馆竣工,海峡文化艺术中心封顶,海峡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园即将落成,全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达标提升工程已完成超70%,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初步形成。

    各类文化产品、活动百花齐放,全市新创剧目(节目)300多个,演出6000多场;每年下基层开展文化活动1000场次以上,艺术表演团体演出2400多场次;组织公益性文化演出500多场,农村电影、公益电影放映2.75万场。

    保障,从纸上落于实处

    公共文化建设涵盖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福州市以政府为主导,着力构建组织、政策、资金、队伍四大保障体系,推进创建工作各项任务有效落实。

    立足顶层设计,福州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市的创建工作。

    一批指导性、政策性文件陆续出台,目前已正式实施的有《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福州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福州市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等。

    真金白银投入创建。2016年度全市财政拨付“文化体育与传媒”经费17.49亿元,与2015年相比,增幅达19%。而市县两级财政安排创建经费达8100万元,全市募集社会资金超过8亿元投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其中,2016年仅市一级用于示范区建设的资金就达1600多万元。

    文化专干配送基层。鼓楼区聘用22名大学艺术系毕业生到辖区10个街道担任文化专干,并负责指导社区文化中心工作。这批文化专干,由区政府统一招考,区财政购买服务,区文体局管理考核,专人专用,有力推动了基层文化工作的开展。这一专干配送模式正在福州市全面推广,逐步落实乡镇(街道)文化站管理人员3名、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管理员1名要求。

    行动,在城乡同步推进

    本着以人为本、创建为民、造福群众的创建原则,全市上下时不我待,投入到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去。一场全民文化行动的盛宴渐入高潮。

    鼓楼区加大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提出“办公场所最小化、服务场所最大化”要求,实现69个社区用房面积全部达到500平方米以上。

    仓山区给文物建筑注入文化服务新功能,省级文保单位林森公馆辟为图书馆绘本分馆,省级文保单位汇丰银行福州分行用作仓山区文化馆,省级文保单位蔡忠惠公祠也作为仓山区博物馆展厅对外开放,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独立厅设作“烟山清风书场”。此举不仅让文物建筑得到了活态利用,更为公共文化服务添上一缕乡愁。

    马尾区推动“两马”文化交流迈入纵深,从“两马同春闹元宵”扩展到“两马”青少年文体夏令营、“两马”童声合唱团等,打造出了集多项文化艺术活动于一体的“两马”品牌系列活动。

    福清市以文化馆为阵地,每年举办公益性文化艺术辅导培训活动数百节课时,组织文艺下乡巡演逾百场。

    永泰县让“草根”山歌焕发新生,组织山歌队伍,提供活动场所,举办山歌赛,呈现出日日传歌声、月月有歌会的流行盛况。

    连江县和罗源县不约而同地推广畲族文化,畲村畲景、畲歌畲菜、畲医畲服与旅游深度融合,亮出“金”色……

    上下同欲者胜。时过一年多,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已到关键阶段。层层给力,凝聚合力,福州市发力攻坚,以势在必得的决心,势在必胜的干劲,推进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夯实基础 优化供给

    【核心提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是展示文化建设成果、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福州市通过资源整合、统筹配置、高标准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满足了群众便捷享受文化服务的需求。

    公共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先行。近年来,福州市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从城区在建的海峡文化艺术中心,到遍布城乡带动全国风潮的“激情广场大家唱”活动点,再到农村质朴温馨的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各类规模不一、特色不同的文化场所遍布榕城大地。全市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基本形成,成为群众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幸福空间。

    政府主导 全民参与共建

    坐落在城市繁华地带,福清市文化馆显得有些“高大上”。该馆占地4500平方米,拥有“国家一级文化馆”、中国音协合唱联盟福清合唱培训基地和音乐创作基地、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等多个国字号头衔。文化馆的旁边,则是同样建成投用不久、气势恢宏的福清市文化艺术中心、体育馆、侨乡博物馆,后者被称为福清市的“两馆一中心”,建设总投资达5.5亿元,是近年来福清市最大的文体建设项目。

    “新馆的硬件设施和设备条件好,与过去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不过,活动室还是不够用,因为来的人实在太多了!”福清市文化馆馆长林琛笑着说,“这是甜蜜的烦恼。”

    去年10月,连江县凤城镇综合文化站建成开放。如今,这里同一层10多间活动室连成一片,方便群众在不同项目间“串门”,已成为当地居民日常文化休闲的好去处。

    其实,这座文化站的建设背后有着一笔经济帐:文化站地处县城最繁华地段,场地是镇政府所拥有的连排店面,“每间店面每月租金至少2000元。”连江县凤城镇综合文化站的一名工作人员说。但镇里还是把场地腾出来,不仅每年少收了几十万元的租金,还投入了30多万元用于装修和添置设备。

    长乐市潭头镇在当地的经济排名并不靠前,但在文化设施建设上却很豪气:先后自筹300多万元建成镇综合文化站,又投入8000多万元建成15个村级文化服务中心,筹资3000多万元建成16个村级休闲公园……上述上亿元的建设资金大多来自各村的海外乡亲们的捐赠,他们关心家乡建设,往往一呼百应,捐建的村文化服务中心通常高大气派,具有西式建筑风格。

    城乡同创 打通“最后一公里”

    城乡一体、均等便民,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每到周末,台江区文化馆里总是人头攒动,格外热闹。近4000平方米的馆内,录音棚、美术室、音乐室、排练厅、十番音乐传习所等活动室一应俱全。该文化馆为国家一级馆,馆内还建有全市一流的音乐录音室,就连省歌舞团也常来借用。

    在鼓楼区,“一老一少一普”公共文化服务站已成为品牌,综合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少儿成长服务站、文化普及服务站。全区69个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实行错时错峰制,节假日照常开放,成为群众日常娱乐、交流、学习的重要场所。

    城里公共文化设施花团锦簇,唾手可得,乡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同样万紫千红,各具特色。自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福州市多管齐下,打通文化惠民的“最后一公里”。如在筹办全国首届青运会以及建成15个大型体育场馆的基础上,面向基层建设150个室外球类场地、700条健身路径及一批运动健身场所;扩大广播电视设施覆盖,使所有行政村都能享受到广播信息服务等。

    “以前乡镇的文化站到处搬,甚至连牌子都没有。现在,都有了固定阵地,也配齐了设备和人员。”永泰县科技文体局副局长杨世强对创建工作深有感触。

    截至目前,加上在榕的省级文化服务单位,福州市已经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的“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文化部门管理的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和文化公园全部实现“零门槛”免费开放,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阳光雨露。

    高标定位 展现榕城特色

    位于马尾区的船政古街,依山面江,亭台楼阁,汇聚了船政历史时期不同风格且错落有致的中外建筑,如今这里已建起“左营·佐赢”海峡两岸(船政)文化创意产业园。福州全面规划建设船政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区,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成为国内第一个以船政为主题的博物馆。去年,精心打造的船政衙门、船政时空隧道等景点对外开放,吸引国内外无数游客。

    “没到三坊七巷,就等于没来过福州。”福州在对三坊七巷保护修复过程中,注重传承与发展街区活态的历史文化精髓。这里已成为全市首个5A国家级旅游景区,并建成国内首个社区博物馆--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以“地域+传统+记忆+居民”的模式重新组织保护与展示,实现保护与发展的统一。

    据了解,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福州市积极建设重点文化设施,提升城市品质档次。其中,面积5.8万平方米的福州市图书馆新馆已经竣工;投资35亿元的海峡文化艺术中心已经封顶;海峡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园即将落成;福州画院、九日台音乐厅和多地图书馆、文化馆正在加紧提档升级工作。这些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为广大群众的公共文化娱乐活动提供了坚实的阵地保障。

    创新驱动 亮点纷呈

    【核心提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同样离不开创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包含“示范”二字,是希望创建地能研究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为全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实践示范和制度建设经验。

    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福州市能做什么?创建伊始,福州市便有所思考。这一年多来,全城上下着力创新,先行先试,在创建机制、服务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力争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贡献一份福州经验,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打造一个“福州范本”。

    多渠道投入 资金调配动起来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福州市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着力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社会化,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政府投入是为其一。福州市确保公共财政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事业经费支出,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社会捐赠是为其二。全市先后募集社会资金超过8亿元投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福州市图书馆新馆耗资6.1亿元,其中4亿元来自知名企业家的捐资。

    市场运作是为其三。海峡文化艺术中心这个超级工程,在福建首次启用PPP运作模式。该中心由福州市政府授权福州新区开发投资集团与中标社会资本中建海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签订投资合作协议,双方各出资50%成立项目公司,共同融资、投资、建设、运维,在3年建设期和7年运维期内,双方利益共享。

    多方参与 创建力量聚起来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所涉甚广,单凭政府一己之力尚不足够。福州市建立多方参与的机制,调动一切可用资源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服务于创建工作,成效显著。

    ——省市文化共建。发挥省会优势,福州市积极与省直部门单位、大专院校开展共建联建。福州市图书馆新馆的建设得到了福建省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等有关专家的积极指导。福建省图书馆与鼓楼区展开合作,在10个街道开设图书分馆,省、区间实现图书通借通还。

    ——部门团体联手。市总工会将工人文化宫的部分场馆辟为公益文化服务设施,供市民使用。各级文化馆与教育部门联手,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确定了82所非遗传承示范校,让闽剧等28项非遗项目走进校园展开传承。

    ——区间合纵连横。闽侯县打破行政区划,打造“片区文化联盟”,构建由西北、东南、中部三大文化阵地组团而成的公共文化服务新布局。

    ——社会力量参与。福州市成立文化志愿者队伍,设立服务基地380多个,注册的文化志愿者近1.5万人,组织“文化志愿手拉手”活动逾千场,累计受益群众30多万人次。此外,台江区宁化街道引入专业机构,为社区居民特别是老人提供包括文化、医疗等专业服务。闽侯县积极推行“场所换服务”,鼓励文化机构、协会等签订服务协议,入驻文化馆或文化站,开展各类公益性文化活动,提高服务场所的使用效益。

    发力供给 文化服务“活”起来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供不应求”之中更有“供不适求”的矛盾。在深入了解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基础上,福州市着力文化供给改革,让文化服务“活”起来。

    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文化产品供给机制,福州市探索开展“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服务,实现文化产品定制化配送与运营,推动文化服务供给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福州市政府出台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指导性目录,推动部分重大文化活动项目市场化运作。市、县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及时准确掌握群众文化需求,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闽侯县建立了“队伍节目库”,设立“周末农家戏台”点单台,群众想看什么节目,可通过点单台投票选出;设立“公益课堂点将台”,各乡镇文化站根据培训、辅导需求进行自主点将。鼓楼区水部街道则通过留言栏、问卷等方式收集群众需求,按需提供文艺演出、文化讲座、少儿培训课程、舞蹈培训、图书分享会等文化服务。

    群众既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福州市还把群众参与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的着力点,实现“群众演、群众看、群众乐”。永泰县的“周周乐”文化活动自2012年以来举办了120多场次,形成“城区—乡镇—村(社区)”巡演模式。活动就地取“才”,当场培训,鼓励当地文艺队伍登台表演,因此,广受群众欢迎,甚至有不少企业要求举办专场活动。

    事不避难者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福州市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时机正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东风已至。向有福州特色的创建道路跨步前进,文化强市的梦想一步步临近。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