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然 裴秋菊
编者按:道滘,地处广州与香港、澳门构成的珠三角内,是一座拥有700年历史的水乡古镇,多年来文化硕果不断,被誉为中国的曲艺之乡、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近年来,道滘不断叠加积聚文化创意资源,更多地融合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的元素,促进当地产业转型升级。
作为东莞“创业之路”的重要节点,道滘既是水乡新兴产业集聚区的重要板块,也是水乡综合创新中心。随着2016年秋季第一届道滘新艺术节在这里举办,诸多国内外当代和实验艺术作品亮相于这个富庶的岭南小镇,道滘的艺术小镇之路也就此开启。艺术让道滘逐渐成为东莞、珠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一个闪亮的文化品牌。
去年9月,第一届道滘新艺术节在东莞道滘举办,同时,人们也希望能够再次相聚在道滘这个艺术小镇,开启又一场艺术之旅。终于,在人们的关心与期待中,第二届道滘新艺术节再次启幕,同时联动道滘夏季的美食节、旅游节,道滘又迎来了一次全民艺术狂欢节。两年来,艺术节给道滘的发展带来什么影响,不同文化的植入对于道滘未来的发展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本报对道滘镇党委书记邓涛进行了采访。
拉近当代艺术与大众的距离
文化财富:2016年9月,第一届道滘新艺术节开启,在业内引起了很大反响。去年艺术节的初衷和目的是否达到,有哪些成果?
邓涛:我认为,第一届道滘新艺术节已经达到了预期目的。一是实现了艺术启蒙。新艺术节是道滘乃至东莞第一次大规模引进的当代艺术展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更唤起了人们了解现当代艺术的兴趣。在艺术节期间,大量观众通过入场观看、欣赏、品鉴不同的艺术作品,得到了一次良好的艺术启蒙与熏陶,形成了对当代艺术形式、趣味、理念的初步理解。
二是加强了东莞文化遗存与当下文化元素的互动。经过深入接触与了解,参与策划、展示和受委托创作的艺术家们在相关作品创作和策展过程中,更加体现在地性,注重对东莞、水乡、道滘等当下城市生活、水乡元素、济川文化的诠释。
三是营造了艺术氛围。首届新艺术节的策展理念、办展方式得到了众多艺术家、艺术批评家的认可,为今年继续办好新艺术节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可以说,从办节初衷和目的上讲,首届新艺术节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侧重在地性元素 关注艺术和生活
文化财富:现在看来,如您去年所讲,道滘新艺术节变成了“固定的、长期的、系统性的文化活动”,今年夏季的第二届道滘新艺术节如期开幕,在您看来,两届艺术节最大的区别在哪里?今年更偏重哪些方面?为什么这样调整和选择?
邓涛:与首届新艺术节相比,第二届新艺术节更加注重办展的在地性、长期性和亲和力。
首先是在地性。我们希望把艺术节办成东莞和道滘的内生活动,通过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展现城市生活和城市文化,让大家了解和重视当代艺术对于当下生活诠释的能力,从而尊重、欣赏并参与当代艺术。只有注重在地性,走入本土,抽身反观,才能更好地形成对水乡小镇的对话和诠释。对此,我们更加重视对现有文化遗存和文化元素的诠释和二次创作,而不是简单地收集、展示艺术作品。
其次是长期性。我们希望通过更多的委托创作,充分激活现有的文化遗存和文化元素,着力将道滘打造成为一个艺术大展馆。依靠艺术家的创作力,对旧水厂、旧纸厂、旧龙船、旧建材等进行艺术活化,使这些散落在民居周边、散落在水乡各处、散落在日常生活的创作,日复一日地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和城市氛围影响着道滘的文化气质。
三是亲和力。本届活动我们做了大量的文字说明和导览培训,积极引导普通观众了解和欣赏现当代艺术作品,了解作品背后的审美趣味、艺术内涵以及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一方面,我们创作使用的题材、材料和元素,充分融入工业城市和水乡小镇的风格和色彩,进一步拉近彼此距离,让普通观众更容易进入到艺术家所反映的审美中去。另一方面,我们的创作不局限于室内,还建立了室外的装置艺术和空间艺术,把生活和艺术有机结合起来,让当代艺术更具亲和力。
与首届新艺术节相此,第二届新艺术节更偏重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展示空间、导览服务和互动交流。本届活动充分借鉴日本的当代艺术理念,走出了不一样的道路。我们不是做顶尖艺术作品的展示,而是更加注重展示艺术家对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对当下生活的关照和诠释。这种互动更有积极意义,也让艺术节办得更厚实,走得更扎实。
“艺术节就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
文化财富:在举办两届艺术节过程中,您最大的体会是什么?
邓涛:最大的体会是我们坚持走共建路线。我们始终认为艺术离不开人,艺术传达的是审美趣味、关注视角和生活思考。当代生活和当代艺术是共生关系,当代艺术是建立在当下生活的一种理解、一种审视,同时当代生活也能帮助当代艺术建立新的场域和提升对话能力,在艺术家与在地人群之间建立一种对艺术的共识和理解。否则,当代艺术可能就是一个生硬、冰冷、傲慢的单向传输,难以形成一种有温度、有亲和力、有共鸣感的双向交互。这样的艺术难以深入人心,难以充分释放当代艺术的创作能力,难以唤起大众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关注和欣赏。这样的艺术可能永远只是展厅里的小圈子互动,难以实现大范围的开放性对话。
艺术节就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说不上有什么不足,但我们希望艺术节坚持共建路线和在地特色,成为工业文化内生部分,形成更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接下来我们将特别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坚持再创作。结合道滘的文化场地、文化氛围、文化元素,对现有作品进行再创作,《三更雨愿》就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二是推动委托创作,主要是让作品有更强的对话能力和更深的本土色彩。三是激活文化遗存,对旧厂、旧房、旧村等蕴含丰富文化元素的城市遗存、村落遗存,叠加植入新的文化元素和艺术元素,塑造更好的城市艺术景观,营造更好的城市文化氛围。
文化财富:新与旧共存的冲击,既矛盾又包容,当代艺术给道滘带来了什么?道滘随之改变了什么?文化对于道滘未来的发展有哪些意义?
邓涛:“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我们虽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水乡小镇,但实际上城市文化的更新十分迅速。我们过往是一个传统的代工城市,缺乏自主设计、自主品牌。这种丰富的文化元素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不可或缺的支撑,特别是工业设计、产品设计、包装设计等,需要更多的文化内涵、文化附加值、文化影响力。
当代艺术为道滘带来了什么,我认为有三方面:一是带来了新的艺术理解。每一种文化元素、每一个群体都有与之相应的艺术形式。成功举办首届新艺术节后,人们对当代艺术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和感受,当代艺术可能成为我们重建对生活共同理解的一个重要契机。二是带来了新的艺术载体。当代艺术对旧的文化元素进行再创作、再诠释、再激活,使整个道滘的艺术氛围越来越浓厚,使我们对自己的城市环境、日常生活和文化传承有了新的理解和关注。三是带来了新的文化活力。以道滘粽为例,与当代艺术紧密结合,创新推出新的包装风格。在产业发展上,当信安喜集团积极导入当代艺术,大大活跃了工业品的设计。这些都给我们文化创作、传承、繁荣带来了新的变化、新的载体、新的活力。
文化财富:“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对于道滘的新文化艺术,是否也会考虑在国际舞台上亮相?
邓涛:我们希望依托东莞强大的加工制造能力,结合当代艺术的新理念和新元素,不断推动对外文化贸易发展。一是出口文化产品。依托水乡优美的村落环境、完善的创作环境,加速形成艺术家群落和艺术家聚居地,加快构建外销文化展示中心、交易平台,着力推动艺术衍生品出口。二是发展文化贸易。主要是以文化产品出口为牵引,带动丝巾、服装、床品、灯具、家具等传统优势产品出口。三是推广艺术创作。东莞是音乐剧之都,在舞台设计、服装设计、音乐设计等创作方面,积极导入现当代艺术元素,实现了全国和世界的巡演。东莞也是“一带一路”的交汇点,既有西江、东江与传统东南亚国家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航线,又有国际班列铁路站。东莞还是闻名海外的世界工厂,最早沿着“一带一路”实现贸易的地区之一,文化输出具有先天的优势和基础。我们将利用这种优势进行文化创作,推动文化产品“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