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青
百人百组百万人带动工程是呼和浩特市推出的纯公益性的文化惠民工程,经过近9年的发展,在9个旗县区建成各类活动、传习、示范、培训、体验基地23个,构建不同类型的文化文艺组别65个,吸纳社会业余演出团体42个,拥有会员近万人。
从社区到乡村,从校园到部队,从歌舞艺术到书法文学,从百人到万人再到百万人,呼和浩特百人百组百万人带动工程无论在涉及领域还是覆盖人群方面,都做出了可圈可点的成绩。
通过二十四节气传承中华文化
3月17日,百人百组百万人带动工程阿逸多国学教育(示范)基地揭牌成立,玉泉区民族实验小学的师生们兴高采烈地来到基地,聆听专家讲解春分的来历和习俗。
基地不仅开展传统节气知识讲座、节气诗歌赏析及传统民间习俗“竖蛋”游戏,还特别准备了彩绘材料,让孩子们在蛋壳上作彩绘。一只只彩蛋被竖起的同时,春分这一节气的习俗也被孩子们深深地记在心里。
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6年大雪节气的前一天,百人百组百万人带动工程组委会办公室在敕勒林海农牧业园区挂牌成立传统二十四节气传习基地。从这里开始,百人百组百万人带动工程组委会在每个节气来临之际,都针对不同人群举行相应的传统文化活动,充分利用传习基地做好二十四节气传承和保护工作,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二十四节气知识,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而传承中华文化,服务百姓日常生活。
基地成传统文化保护重要阵地
每个周末,大漠古玩城内就成了亲子活动的乐园。大漠古玩城成立之初,虽然地理位置优越,但生意并不景气,客流量很少。而百人百组百万人带动工程拥有丰富的文化人才,却苦于没有场地。为更好地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和双赢,2015年,百人百组百万人带动工程开始与大漠古玩城对接,经过多方考察探讨,终于在2016年6月23日挂牌成立了大漠文化创意体验基地。随着基地的成立,剪纸、布艺、微雕、木板烙画、泥塑、活字印刷、书法等十几个非遗项目入驻,让这里成为市民体验和学习传统文化的好去处。
3月7日,妇女节来临前夕,茶道爱好者张海霞来到大漠文创体验基地,参加百人百组百万人带动工程茶道项目组举行的“品茶修心·乐享春日”主题活动。“在这里和有共同爱好的姐妹们学习茶艺、感悟茶道,我觉得这是送给自己最好的节日礼物。”张海霞满足地说。
不同特色基地的建立,为首府百姓拓展了全新的文化视野,为百人百组百万人带动工程各小组会员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为传播首府文化提供了重要窗口。23个活动基地大都设在企业,有效解决了公共文化场地缺乏、供给不足的瓶颈,也促进了企业的文化建设,提高了知名度。
作家群脱颖而出
百人百组百万人带动工程麾下的作家群成为呼和浩特市文学创作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队伍,《九股泉》《静山》《沙圪梁》等21部影视剧本昭示出这支队伍的创作成就。其中,根据剧本《老村长的故事》拍摄的电影《村长轶事》曾在央视播出,电影剧本《绝牲》获呼和浩特市“五个一工程”奖。
66岁的曹建成从小在呼和浩特旧城区长大,对老城区的古建筑和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感情。他退休赋闲在家,找到百人百组百万人带动工程组委会,提出想做一幅青城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地图。在百人百组百万人带动工程组委会的建议下,他开始手绘和撰写“《话青城》——循着塞外古城的脚步图说呼和浩特”地图。这幅地图记录了归化城的变迁,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都是曹建成凭着记忆手绘出来的,再配上现址的照片和文字简介,充满浓厚历史积淀。随后,曹建成又历时3年,完成了30多万字的《话青城》。
为进一步拓展百人百组百万人带动工程文化活动的舞台,组委会于2016年12月31日创办《百人百组文化报》,文学组会员尚丽清肩负起常务副主编一职,无偿为报纸撰稿、编辑。
百人百组百万人带动工程开创了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共文化的新格局,不仅显著提升了文化惠民的效果,也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