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小角色大使命
杨晓华
今年初,国家发改委联合五大部委发布了《“十三五”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实施年限为2016年至2020年。可以预期,中国文化旅游将迎来一次整体的形象革新和内涵提升。而谈到这一点,我们就不能不说到导游,因为绝大多数的旅行现在需要导游的参与才得以完成。没错,导游是一个纯粹服务的角色,然而当导游为你讲解景点和场馆内容,为你安排出行和游览路线,为你介绍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你不得不承认,此刻他们就充当了你的老师,如果这位导游有渊博的知识、悲悯的情怀、高雅的谈吐,你就更容易被他感染以至于感动了,而对新来乍到的你来说,一个人真的可以瞬间点亮一个景点甚或一个城市,也可让一个景点或城市形象迅速暗淡无光。
导游可以说是一个古老的职业。《孙子兵法》中有:“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向导’者,不能得地利”之语。这种向导和现代导游并不完全一样,但是人们在陌生环境中需要有经验者指引和介绍,则是伴随人类社会开启就存在的需要。英国传教士托马斯·库克1845年创办世界上第一家商业性旅行社,现代导游随之诞生,一位传教士和旅游业的历史关联,本身就标志着导游这一职业强烈的精神文化属性。我国改革开放后,迅速学习西方的旅游规划和管理方式,导游这一职业随之在中国变得普遍起来,而导游也被人们亲切地誉为“民间大使”“旅游业灵魂”。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主要围绕《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和《导游人员管理实施办法》形成了导游的资格认证、等级考试管理制度,IC卡计分管理制度,导游年审考核、信誉档案制度等,涉及导游职业的进入、培训考核、职称、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较健全的管理体系。可以明显感觉到导游职业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快攀升。
如今的导游,绝不仅仅在指引路线和提供知识,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思想情怀已经大大提高了这个职业的精神维度。2015年5月,笔者跟随中央媒体龙岩考察团来到红军长征前闽西的最后一战松毛岭战役的原址。1934年9月的这场惨烈战斗,国民党顾祝同、蒋鼎文、宋希濂、刘戡等人指挥的6个师动用飞机、重炮狂轰滥炸驻守在松毛岭山上的由朱德、林彪、聂荣臻等人指挥的红军,3万余名红军将士坚持战斗了七天七夜,终因敌强我弱,弹尽援绝,全线失守。1万多名红军将士在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松毛岭是一个大土丘,粗朴而雄伟的纪念碑就矗立在松毛岭下。在烈士纪念碑前,解说员先是要求我们列队肃立,然后开始讲解战斗发生的缘起和经过,当讲到战斗激烈的情节时,解说的声音变得急迫而沉痛,当讲到当地百姓冒死为无名英雄收尸的情节,讲解的声音充满了悲伤和深情。最后,当解说员喊口令让大家三鞠躬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潸然泪下。那一刻,大家除了对英雄们深怀敬意,还对导游充满敬服。我信心的感受就是,“80后”的导游姑娘,那一刻你就是精神的领航员!而近些年来,类似的这种体验越来越多。
导游在当前的职业划分中仍然不是一个大角色。按照我国的职业分类体系,导游职业不属于专业技术人员类别,属于旅游及公共游览场所服务人员小类,归于饭店、旅游及健身娱乐场所服务人员中类。他们没有国家通行的专业技术职称,我们可以了解到的导游级别,并没有进入我国的职称序列, 没有切实与国家职称评定的初、中、高级建立对应关系,只是旅游企业内部的名号。然而这一个小小的角色却承担着传播现代知识、展示人文价值、提升精神生活、增强人民信心、激励国家志气的大使命。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2017年国内旅游人数将达48.8亿人次。活跃在祖国大地上的100多万名导游可以通过高质量的服务,使多少人对大好河山和人文胜景心情激奋、梦绕魂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