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美文/副刊
  标题导航
“金大侠”的《中国民间艺术漫谈》
《仓央嘉措史诗》:爱的梵音
带有人情味的文学史补遗
《20世纪中国戏剧史》在京首发
《中国文情报告(2016—2017)》发布
朱小棣与周国平谈“读闲书”
《鲍勃·迪伦诗歌集》面世
公安题材小说《三叉戟》出版
小说《夏天,19岁的肖像》搬上银幕




 中国文化报 >  2017-06-15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金大侠”的《中国民间艺术漫谈》

    陈子善

    承陈晓林先生的美意,得到“金(庸)大侠”与“梁(羽生)大侠”和“百剑堂主”合著的《三剑楼随笔》(1988年7月台北风云时代出版社初版,现已有上海学林出版社的简体字本),顿时被“金大侠”犀利而隽永的散文彩笔所吸引。我孤陋寡闻,原先一直以为“金大侠”是武侠小说大师,是政论社评高手,这已是相当了不起了,足以彪炳20世纪中国文化史册的,没想到他还写了那么多散文,没想到他的散文还写得那么好!

    后来,又读到董桥先生的《潘金莲孝服底下的红裳》(此文已收入董先生的散文集《文字是肉做的》),才知道“金大侠”还有一本散文集《中国民间艺术漫谈》。又承董桥先生美意,惠寄此书,使我得以“后”睹为快。此书署名林欢,1956年10月由香港长城画报社初版,共印了4000册,这可是个不小的印数啊。然而,几十年过去了,即使在香港,这本《中国民间艺术漫谈》也不易寻觅了。话又得说回来,如果你不知道林欢就是“金大侠”的笔名,即使有幸偶遇,也会失之交臂,而内地“金迷”中知道林欢就是“金大侠”的,又有几人?因此,此书还是值得一说的。

    1956年六七月间,“中国民间艺术团”莅港演出,“成为香港艺术史上一件空前未有的轰动大事”。《中国民间艺术漫谈》第一辑“歌舞”和第二辑“京剧”中的部分文字就是“金大侠”对“中国民间艺术团”演出节目的解说,第三辑“电影”则是“金大侠”对1954年至1956年间在香港上映的中国传统戏曲电影的品赏。经“金大侠”法眼点评的有舞蹈荷花舞、采茶扑蝶、扇舞和狮子舞等,有京剧《三岔口》《狮子楼》《空城计》和《盗御马》等,还有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秦香莲》《天仙配》等。这些优美的传统戏曲和电影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风行一时,有的至今仍在上演,早已成为经典,而当时经“金大侠”的生花妙笔一渲染,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就更是鲜明突出,更为引人入胜。

    当然,“金大侠”很谦虚,他在此书《后记》中称,这些文字“都是在当晚看戏,当晚就写的状况下赶出来的,所以事后校阅,颇觉文字粗率,更加缺乏学术上的深度”,此书纯粹是非专业的“业余之作”。但是,从此书的字里行间,我分明读出了“金大侠”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精湛修养和许多独到的见解。而且,唯其“是一种个人漫谈,随意抒发己见的形式”,这本《中国民间艺术漫谈》就更使读者感到率真和亲切。请看董桥先生引用过的评京剧《除三害》的开笔第一段:

    急锣紧鼓声中,幕里大叫一声:“好酒!”一个神态豪迈、气宇轩昂的豪杰跌跌撞撞地大踏步出台,袍袖一挥,四句西皮散板,只听见“有酒不知天地小,任他肉眼看英豪”,台下彩声春雷轰动。啊哈,真乃绝妙好辞,绝妙好戏也!

    不是十足的章回小说笔调,让读者欲罢不能么?再请看评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开笔第一段:

    在我故乡杭州一带,有一种黑色的身上有花纹的大蝴蝶。这种蝴蝶飞翔的时候一定成双作对,没有一刻分离。在我们故乡,就叫这种蝴蝶作“梁山伯、祝英台”。这种蝴蝶雌雄之间的感情真是好到不能再好的地步,小孩子如果捉住了一只,另外一只一定在他手边绕来绕去。无论怎样也赶它不走。在我六七岁的时候,家里人看着这对在花间双双飞舞的美丽的蝴蝶,给我讲了梁祝的故事。这是我第一次知道世间有哀伤和不幸。

    不也是生动贴切,于平实的回忆中给读者以深长的意味么?

    “金大侠”一直十分重视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价值。他在多年前说过“中国戏曲和中国画,目前是我国传统艺术的两大支柱”,这是中肯之言。这本小书是他对中国传统艺术精华的若干初步探索,后来在他的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中又进一步融会贯通,发扬光大,把他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思考推向更深更广的层次。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民间艺术漫谈》不但是一本散文佳作,更是研究“金大侠”的思想和艺术不可缺少的一本书。

    (本文选自陈子善著《一瞥集》,该书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7年1月出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