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美文/副刊
  标题导航
当“东方团”遇上“东风人”
陕西省文化培训学院成立
辽宁省图书馆展出《聊斋志异》手稿
“康巴风、闽藏情”文艺巡演福建上演
江苏省国画院作品展走进青海
“文化钟点工”:志愿为群众提供精准服务




 中国文化报 >  2017-06-22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圳宝安区:
“文化钟点工”:志愿为群众提供精准服务

    “文化钟点工”辅导当地舞蹈团队    李 文 摄

    温秋圆  本报驻广东记者  戴  波

    听说过家政服务中的小时工,“文化钟点工”对不少人来说还是个新鲜事物。在深圳宝安区,“文化钟点工”从出现至今已有5年时间,作为公共文化志愿服务的一支新生力量,他们如春雨般滋润着当地人们的生活,为群众提供点对点、面对面、定时间、定任务的精准文化服务。

    事情还要从2012年说起。宝安区文体旅游局组织开展了宝安区群众文化需求度和满意度调查。调查发现,体制内的文化供给能力与群众文化需求间的矛盾突出,尤其是街道和社区普遍缺少文化专干,文化建设面临“小马拉大车”的管理和服务困境。

    “文化春雨行动”是宝安区文体旅游局为解决这一矛盾,以打造“文化义工”“文化钟点工”“文化辅导员”三支队伍为抓手策划实施的文化志愿服务工程。宝安区文体旅游局局长邓少玲评价,“文化钟点工”加大了“文化春雨行动”的密度和覆盖面,成为推动基层公共文化发展的有力补充。

    2012年3月起,学过国标舞的陈婷婷每到傍晚便会拖着音箱、带着她的“队伍”出现在宝安区海滨广场。在陈婷婷的指导下,动感的音乐响起,欢快的舞姿总能吸引不少人看热闹。作为围观群众中的一员,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馆长刘明军若有所思:“这么喜闻乐见的活动为何不把它推广开,繁荣群众文化事业不就需要陈婷婷这样的带头人吗?”

    过去,学跳舞的人大都需要缴纳一定费用,群众参与积极性受到影响,如果政府在这方面提供支持,既能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又能解决带头人的资金问题,活动自然就推广开了。刘明军的想法得到了陈婷婷的赞同,双方约定: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每月支付给她1000元补助,并提供便携音箱一个,而她需要组建一支小团队(即后来的“文化钟点工”和助教),每天为市民提供两小时的舞蹈教学,不收取任何费用。第一份“文化钟点工”合同就这样诞生了。如今,陈婷婷每晚7点半会准时出现在海滨广场,带领3位助教,领着数百名群众跳广场舞。

    这种政府采购文化带头人某些时段,调动社会文艺骨干服务大众的模式一经推出,很快受到群众的欢迎。举一反三,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在全区发起大搜索,用签订合约的方式,将民间潜在的文化力量组织起来,配合政府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满足群众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5年来,“文化钟点工”的服务内容已从广场舞扩大到音乐、戏曲、书法、美术、体育等数十个项目。

    67岁的退休木雕师黄布龙2013年成为专门教授残障人士木雕技艺的“文化钟点工”,而今他已桃李满园。签约成为“文化钟点工”后,黄布龙每周一、三、五就会走进街道,为残障人士传授木雕技艺。对他来说,将这门绝活传给学生,既能弘扬这门传统工艺,也能解决部分人的就业问题,是件一举多得的好事。擅长杂技表演的周生财组织成立了万福民工街舞团。2011年,街舞团自编自演的街舞《咱们工人有力量》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2012年,该街舞团签约成为宝安区的“集体钟点工”,20多个团员深入到各工厂,对农民工进行街舞教学,受到工友的欢迎。“《快乐建筑工》展现的是工人形象,既轻松活泼又接地气,让我们这些外来务工者产生很多共鸣。”一名工友在观演后感慨。

    经过5年多实践,宝安区“文化钟点工”志愿服务已开展得如火如荼。石岩街道面向企业、学校创办了“春雨行动”艺术团、职工心灵驿站等活动点;新安街道推出了“春雨之声”歌唱大赛、民族器乐交流活动月、广场舞比赛等特色活动;沙井街道着力打造了青工合唱团、大道文化公社等品牌……2014年,以“文化钟点工”为核心的宝安“文化春雨行动”获得了文化部文化志愿服务规范建设年示范项目。截至2017年5月底,宝安区已累计招募文化义工5030名,累计采购“文化钟点工”520名,累计发展521个“文化钟点工”活动点,形成48个常态化文化服务门类,扎根在全区各街道,为群众提供文体辅导。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