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连晓芳 文/图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来,日前,国家文物局在河南洛阳举办了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论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的代表,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驻华使馆及相关部委的代表,各省(区、市)文物部门负责人,丝绸之路沿线遗产管理机构代表等参加了活动。
加大保护利用力度
强化国际合作交流
古老的丝绸之路是各国友好往来、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丝绸之路上的文物、遗迹也成为沿线遗产保护与文化交流的重点内容。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论坛的主旨报告中表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引领,不断扩大文物对外交流与合作。通过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深度合作,提高文化遗产相关领域的国际参与能力,向世界传递遗产保护的中国声音。
“不久前,我有幸参加了在塞尔维亚举办的中国—中东欧文化遗产论坛,见证了相关国家之间文化遗产合作的不断加强。”刘玉珠说,近年来,通过跨国申遗、文物外展、援助修缮、联合考古等途径,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文化遗产国际交流与合作。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千余件文物赴坦桑尼亚、希腊、土耳其、拉脱维亚、立陶宛、塞浦路斯、摩洛哥等20余国展出;俄罗斯、沙特、阿富汗、马来西亚、柬埔寨、韩国、墨西哥等国家的精品文物也来到中国展出,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互相认知、互为借鉴、互通有无,为“一带一路”建设搭建了文明对话的平台。
据介绍,目前,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研究、保护和申报工作也在加紧进行,将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密切的合作,促进古老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开展国家联合项目
促进文化间对话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办事处主任欧敏行认为,世界遗产当下面临着来自经济、城市化和旅游业的冲击与挑战,而部分遗产地缺乏资源和保护经验,以及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直接影响了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进行。为此,有必要加强跨文化交流与国际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架起一座桥梁,发出了促进文化对话、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强烈号召。在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方面,我们希望继续加强与中国的对话,在可持续发展与和平共处的道路上携手前进。”欧敏行表示。
5月22日,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了中国与16个中东欧国家的首届文化遗产论坛。论坛期间,刘玉珠代表国家文物局和塞尔维亚文化信息部部长弗拉达·维科萨夫维奇签署了文化遗产交流与合作谅解备忘录。“我们相信这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模式。社会科学间的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关于文化遗产的合作是其中最具潜力的领域之一。”塞尔维亚驻华使馆公使衔参赞塔特亚娜·帕娜由朵维奇·茨维特科维奇说。
在意大利驻华使馆代理文化参赞伊丽德看来,意大利和中国都有为数众多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遗址,同时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和推广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在一些世界文化遗产点开展了许多联合项目,从常规行动、联合修缮,到对非法交易的预防和打击的调查研究,双方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非常高兴看到‘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保护为双方合作再次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伊丽德说。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长期致力于丝绸之路沿线大遗址的保护与研究工作,积极投身于国际文物保护与考古合作实践,曾参与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国际行动、乌兹别克斯坦花剌子模州历史文化遗产遗迹保护工作,援助尼泊尔震后文物抢救工作,承担蒙古国科伦巴尔古塔保护工作和肯尼亚拉穆群岛地区考古项目监理工作。“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正与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开展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研究,并积极与国际机构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专业机构进行沟通交流,推进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国际合作。”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乔云飞表示。
推进宣传工作
使遗产保护成果惠及于民
新疆位居丝绸之路的中枢要道,古代先民在这里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留下弥足珍贵的历史遗迹。随着“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新疆北庭故城遗址、高昌故城、交河故城、苏巴什佛寺遗址、克孜尔石窟、克孜尔尕哈烽燧6处古迹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副局长李军表示,自治区文物局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方针为指导,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为重点,推动新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果。在“文化遗产日”“文物保护宣传周”等节点,自治区文物局组织动员全疆各级文物部门开展世界文化遗产专题宣传活动,普及世界文化遗产知识。通过与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合作,编辑出版《新疆世界文化遗产图典》及明信片,拍摄百集纪录片《让历史告诉未来》及相关影视作品等。龟兹研究院举办“丝路文化进校园——丝绸之路上的克孜尔石窟文献展”系列巡展活动,走进中国美术学院等4所高校。通过广泛宣传,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走近群众、走进生活。
针对“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自治区文物局组织实施克孜尔石窟保护展示项目,加快推进北庭故城遗址、苏巴什佛寺遗址等遗产地展示项目。除配套设施逐步完善,遗产地管理日趋成熟外,文化遗产逐渐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如交河故城2016年直接门票收入为2172万元,占吐鲁番公共财政收入的0.6%,使文化遗产保护惠及于民、反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