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2014年10月1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施行,该省1/3的行政村试行以政府采购方式聘用专职文保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非遗保护专项资金逐年增加,从事非遗工作的专职人员超过800人。安徽省通过出台政策措施、开展特色活动等方式,已初步构建起非遗保护体系和机制。
安徽省已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人类非遗名录项目3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72项,省级非遗名录项目343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5人,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76人。2008年,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经文化部批准设立,保护区借助古代徽州文化遗存丰厚和黄山自然风景优美的双重优势,对非遗进行跨地区整体保护。
安徽重视对传统非遗工匠的扶持。今年4月10日,安徽徽州传统工艺故宫特展在北京举行,安徽省政府与故宫博物院签署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合作协议,黄山市政府与故宫博物院共建传统工艺工作站,40多名徽州文化工匠进入故宫博物院研习;安徽省文化厅、教育厅联合开展非遗传承人群培训计划,向中央美术学院等10所院校推荐40名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安徽省文化厅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去年已举办两期“数字化与可视化在中国手工造纸行业的应用”研修班,今年又举办了宣纸传承人专题研修班,涉及12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参与研修学员60多名。
安徽的非遗传承不是僵化地传承,而是在民间活态传承。在今年4月外交部举办的安徽全球推介活动中,文房四宝、芜湖铁画、徽州漆器、阜阳剪纸等安徽非遗作品集中亮相,赢得中外嘉宾点赞。此外,安徽的手工纸、柳编、竹编、剪纸等非遗技艺与产业扶贫、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已成为融入生活、深受百姓喜爱的文创产品。
(郜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