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7月26日上午,距离山东省济南市图书馆开馆还有半个小时,馆外已排起了长队。图书馆入口处设置的电子屏显示,9点开馆后仅11分钟,进馆人次已破千。济南市图书馆馆长郭秀海介绍,现在正值暑期,进馆读者多以学生为主,也有不少市民是和孩子一同前来看书。
济南市槐荫区居民徐梅红便是其中之一。“图书馆环境非常舒适,安静又整洁,满架的图书,种类应有尽有,孩子十分喜欢。”徐梅红说,自己就住在济南市图书馆附近,方便的交通、舒适的环境是吸引自己来看书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山东为推动全民阅读做了大量工作,增强文化设施、活动的吸引力,不断集聚人气,成为推动全民阅读的有效手段,“书香山东”日益成为重要的阅读品牌。
要增强文化设施、活动的吸引力,就要了解有多少人喜欢看书、爱看什么书、通过什么方式看书,最近的一组数据或许能做出解答。
今年4月至5月,山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委托山东省民意调查中心对全省17个地市全民阅读状况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山东省居民每天阅读时长约78分钟,综合阅读率(有阅读习惯的人数所占比例)为62.4%,同比增长7.7%。居民的阅读内容和阅读目的相对稳定,新闻时政类仍是居民最喜欢阅读的内容,兴趣爱好、休闲娱乐是居民首要的阅读目的。
根据调查,山东不同阅读媒介读者群的代际分化特征十分突出,且因居住地、性别、职业等因素不同而呈现差异化。值得关注的是,山东省居民数字化阅读率提升迅猛,达到52%,首次超过纸质阅读率。
了解到不同读者群差异化的阅读需求,山东各地公共图书馆开始探索举办各具特色的阅读活动以增加馆内人气。部分地区更是率先试点总分馆制,整合资源,拉近街道图书室、社区书屋和民众的距离。
其中,曲阜市以建设“书香圣城”为目标,每年在当地图书馆、图书室策划开展系列活动,涉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俗体验、国学夏令营等,有效提升了民众的参与度;寿光市提出打造“休闲书吧”,整合当地公共图书馆、农家书屋等资源,同时以专兼职结合的方式聘请图书管理员,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在威海市,当地今年起启动了“城市书房”建设,制定标准化的建设方案,并辅以财政支持引导,颇受当地群众欢迎。
此外,省级层面对全民阅读的宣传推介工作也没有间断。山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孙杏林介绍,2016年,山东省共投入全民阅读活动经费4000余万元,举办了“2016齐鲁阅读季”等2400余场活动,创建了“齐鲁书香节暨山东书展”“国学大讲堂”“名著周末”等40余个全民阅读品牌。
在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刘云超看来,推动全民阅读,还需要在阅读氛围上下功夫。“现在人们接触信息的方式有很多种,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使数字化阅读成为普遍现象。但不管是数字化阅读还是纸质阅读,都要经过从熏陶到吸引再到集聚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亟须提升公共图书馆的吸引力,吸引人们走进来,加深对阅读的功用认知。”刘云超说。
蓬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王丽丽也对“阅读的熏陶作用”有切身体会。“阅读,有一个好的氛围至关重要。”王丽丽介绍,经过前期调研,蓬莱市正在策划建设若干个城市图书室,让居民可以近距离接触图书、感受阅读的魅力。
“书香山东”建设还在继续加速。今年5月,山东省委宣传部等12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实体书店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新增30家以上“24小时书店”和300家规模以上综合性实体书店。眼下,“齐鲁书香节暨2017山东书展”正在济南举行,集图书展销、新书首发、名家签售等于一体的活动又一次在齐鲁大地掀起阅读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