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 戏
吉林省农安县黄龙戏传承保护中心创排的吉剧《粘豆包》参加2017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7月14日、15日晚在北京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演出。
《粘豆包》讲述了一个小人物身上发生的小故事:粘豆包小贩丁大宝在北京街头捡到弃婴,领养回东北老家。13年后,丁大宝把自家小作坊扩建成食品加工厂,生活逐渐平静。不料,北京白领赵红梅在寻找投资项目的富商朋友顾可为陪伴下寻亲认子,打破了丁家父子宁静的生活。“小事”饱含了撼动人心的大爱和真情。
姚欣、谢柏梁、王亚勋、王英会、张秀云、陈友峰、孔培培、王静波等专家参与点评《粘豆包》。专家们指出,吉剧《粘豆包》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部难得的贴近时代、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弘扬社会正能量的好作品。该剧切入巧妙、样式新颖、风格独特,通过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事,把爱恨情仇、悲欢离合写了出来,把黑土地上的真善美揭示出来,把人物的人性美、人情美揭示出来,反映了大事件、大情怀。现代戏排演很有难度,太生活化则不像戏曲,太程式化又不符合现代审美。该剧导演对舞台的把控做到了戏曲与生活的协调统一,演员功力也不凡。音乐主题符合故事情节的推进和人物心理的发展,锣鼓经的运用有大剧种的风范。舞美灯光的营造符合故事情节发展,柳树下的小宝、月牙下的红梅等画面艺术而唯美。
吉剧《粘豆包》两场演出受到观众热烈欢迎。新浪博客用户“金老”在博客中表示,该剧故事笔触生动,情节简练充实,讴歌了淳朴的人文情怀,塑造了有情有义的新时期农民形象,并对现代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提出了严肃叩问。微信公众号“新影戏曲台”在演出前发表了导赏文章《不起眼的〈粘豆包〉,了不起!》,微信公众号“国家艺术院团”在演出后发表了《寸草春晖,恩深情重——吉剧〈粘豆包〉》。
吉剧是吉林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1959年初在东北二人转曲艺形式基础上创建,主要流行于吉林各地以及辽宁、黑龙江、内蒙古部分地区。吉剧唱腔采用以板腔体为主、兼用曲牌的综合体制,以二人转的主要曲牌为原始基调,以板胡、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吉剧表演技巧在二人转的五功“唱、扮、舞、说、绝(绝活)”基础上,采撷其他剧种长处逐渐形成,手绢功是其特长。 农安县黄龙戏传承保护中心前身为农安县黄龙戏剧团,成立于1959年。多年来,剧团创作、改编、排演了大、中、小型剧目百余部。2014年,剧团转制成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黄龙戏传承保护中心,目前在职人员75人,其中副高级职称以上21人,排演的新编历史剧《兴国皇太后》曾两次进京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