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美文/副刊
  标题导航
闽剧《苏秦还乡》亮相2017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
地方戏保护传承的“福建样本”
闽剧《苏秦还乡》:吸引的不只是观众
剧目剧种剧团介绍
专 家 点 评




 中国文化报 >  2017-08-01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专 家 点 评

    中国戏曲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薛若琳:

    这个戏经过改编,智巧而精彩,充分体现了中国戏曲的两大特征——地域性和民间性。这个戏揭露和鞭笞了以金钱地位来衡量人的观点,又颂扬了人间自有真情在,对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

    这些演员的表演也很好,剧中的苏秦声音洪亮、气口运用得很好,表演得也很好;苏代这一角色彰显了丑角的艺术生命力,继承和弘扬了南戏优秀的传统,特别是盗母亲的钱柜这一折的艺术表演让大家笑逐颜开,充分展现了艺术的精华和表演的功力。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王安奎:

    这个戏改编之后有了思想上的升华,就是对发迹变态、文人趾高气扬的部分缩减了;苏代这个人物的加入让戏充满了正能量,充满了温暖。这是一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代表福建创作的新水平,以及一种新的创作倾向。

    整部作品给人很美好的艺术享受。苏代这个角色将闽丑的特色和风格加以发扬,把整个戏的基调、风格带起来了。有些情节设计十分出彩,比如看到二哥跳水,就“我先跳下去,这样我就可以把你接住”;又如“夜盗母金”一幕,设计得非常好,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把人物内心美好的东西都表现出来了。

    《中国戏剧》杂志主编赓续华:

    闽剧挺适合表现一些市井的小题材。现在的戏,题材大的、厚重的居多,像这种以小见大的比较少,所以这部戏在这方面是占足先机的。这部戏每一场都是戏,每个人都有戏。这个戏放下身段,反而和老百姓的心贴得更近了。

    这个戏好就好在有戏、有人物、有情节,而且充满了温暖。这部戏中,对立双方可以慢慢互相让步,达成和解,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和解。即便是苏代偷母亲钱,也不是不可以理解,而且代表着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这一点我特别喜欢。

    《文艺报》记者徐健:

    它是一部完整性较高且富有新意的作品,一部紧凑而智慧、精巧而走心,具有民间性、地域性及风格化的作品。它将西方世态风俗喜剧的特色与闽剧特色以及戏曲传统结合起来,对世风的观照、家庭的观照、道德劝喻方面做得非常巧妙,让我们看得一点都不累。

    戏中的每个人物都是高度个性化、类型化的,他们对于细节的把握相当准确。苏代“夜盗母金”这一场:上楼梯之前的紧张、楼梯上的踌躇步态、进屋之后偷钥匙的草木皆兵、偷到钥匙之后的欢喜,整个过程描述得非常生动;扮演苏秦的演员对于细节的把握也非常好,比如去荷塘的路上的步态充分显现了其内心的失落。这样对细节的把握,对于让观众亲近人物是非常有好处的。

    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万素:

    这部戏人气很高,表演精湛,给我们很丰富的审美愉悦,好戏不厌多看。现在的作品不仅仅要批判一种陈腐的观念,更是要倡导善良的、正义的理念。对这个戏的传统印象就是写人情冷暖,对世俗的批判、鞭笞,但是这个戏从正面突出说明大家还是有真情的,这也是在提倡正能量。

    剧作家将悲剧改写成喜剧,从三弟苏代这样一个小人物身上彰显出正能量,刻画了一个善良的、有亲情的、很智慧的、幽默的人物形象,苏代在台上太有光彩了。所以,台下的观众不断给他掌声,就是理解了这个人物,给他赞美。

    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原副团长赵承燕:

    演员、导演、编剧、舞美的才情,全部在这个舞台上呈现出来了,完整、统一。

    每一个演员都是从心出发,互相交流;都是从人物的性格出发,人物性格鲜明,没有一个是重复的,没有一个不是这个人物所要呈现的。尤其是第一场,把每个人物的性格呈现得非常鲜明。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非常细腻、质朴、可信,我跟着他们的表演一会儿难过,一会儿哈哈大笑。观众跟着演员的节奏走,说明这个戏是成功的。

    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副教授吴新苗:

    这次改编之后的作品有许多变化:传统戏主要写世态炎凉,讽刺;改编之后加入了一些正面的东西,尤其是对苏代这个人物的塑造,比传统戏有所进步和突破,显得更有情怀、更有温度。

    这部戏在人物塑造方面有特色,让人印象深刻。表演很戏剧化,程式化的运用非常好。比如以前在传统舞台上,女子在织布的时候没有什么身段,而剧中周氏在织布时的身段设计很优美,表演也很棒。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孙红侠:

    这次我们看到的是基层院团的演出,编剧、舞美、服装都是国内一流。从出场的纱幕、印章到汉画像砖的元素;又如舞台上站了9个人,但是舞美的冷暖色调配,有绿色、紫色、秋香色,美而不杂、美而不乱。

    《苏秦还乡》这出戏是借历史的框架展现乡里民情,因此需要生活气息浓厚、道德观念传统,用这种大快人心和大团圆结局来契合民间的审美和老百姓的观赏心理。

    中国国家京剧院创作中心副主任彭维:

    这个戏重拾了丑行这个行当,把闽丑的优势发挥出来了,是闽剧对自身独特的喜剧艺术的一种坚持。对于剧种特色的坚守使得这个戏算作比较纯正的闽剧。我认为,越地方的越有特色,越能呈现百花齐放。尤其是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的当下,这种坚守非常值得钦佩。

    “夜盗母金”的部分是完全新编的,这就是在传统基础上对要表现内容的新的创作;织布身段的加入,则充分体现了在创作过程中剧种的前进。

    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赵伟明:

    这个戏将来会传得开、唱得响、留得住,会成为新的保留剧目。这个剧目也是有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艺术作品,是具有戏曲韵致、戏曲风采、闽剧特色的好戏。

    编剧写这个戏有一种内在的愉悦、内在的惬意、内在的松弛,但是背后有凄凉意、寂寞心、悲怆感。比如说,要投河,那就是走投无路了;但是他没投,他弟弟跳下去了,这写得太有意思了。“我得跳下去,把哥哥接住。”看得眼泪都要下来了。看着是喜剧,却让你含着泪。这也是这部剧的成功之处。

    梅兰芳纪念馆原馆长、研究员秦华生:

    整个舞台上没有大制作,舞台的整个面貌交代得很清楚、很干净,写意空灵。表演里面虚以传神,同时这个基层剧团角色行当很齐全,演员很不错,满台生辉,演出效果很好。

    这个剧悲喜交加、雅俗共赏,本来苏秦这个故事悲的地方、对于人性拷问的地方多,而这里加了很多新的戏剧化的东西,达到了雅俗共赏的效果。

    (专家发言经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