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艺术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美文/副刊
  标题导航
木偶剧《嫦娥奔月》惊艳首都舞台
让木偶成为扬州的名片
六十年华丽转身
质朴大气的《嫦娥奔月》
木偶剧《嫦娥奔月》的造型手法
专家点评




 中国文化报 >  2017-08-01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专家点评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

    我要为江苏省木偶剧院木偶剧《嫦娥奔月》唱赞歌。一个具有传统的木偶剧团精心排演这样一出经过实践检验、少年儿童喜欢的木偶剧,功在当代。

    我赞成用这种文化自信的态度大胆改编中国神话。“嫦娥奔月”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变化,该剧歌颂了后羿、嫦娥的英雄主义精神,寻求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也就是“天人合一”的精神,这个基本方向是对的。月亮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母性文化一个美的意象,如果在这上面做点文章,可以更加完善该剧。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原院长、著名剧作家欧阳逸冰:

    《嫦娥奔月》是一台成功的木偶剧,成功之处可以从以下三点体现出来。

    第一就是文化自信。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地理解和挚爱,才有文化自信。《嫦娥奔月》体现了马克思的那句“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的宝库,也是希腊艺术的土壤”。

    第二是“听唱新翻杨柳枝”。李商隐在《嫦娥》这首诗里是这样说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是古代知识分子、传统文人对“嫦娥奔月”故事的评价。《嫦娥奔月》把“后羿射日”与“嫦娥奔月”两个有联系的故事变成一个故事,变成了前因与后果,这是一个大胆创新,也是今天我要赞美木偶剧《嫦娥奔月》最根本的原因。

    第三,《嫦娥奔月》体现了木偶剧艺术的本质特征,用高强度的独特技艺和技能来塑造人物,使得木偶变活了。

    值得关注的是,《嫦娥奔月》的“奔”出了问题,在文学、技能技巧上都出现了一些问题,我真诚地希望以后能有所改动。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戏剧评论家廖奔:

    老夫聊发少年狂,我坐在一群孩子中间,看了一场让人热血沸腾的儿童戏,主要的兴奋点来自于《嫦娥奔月》别致的呈现形式,扬州木偶在杖头木偶傀儡技艺的基础上,发展出人偶同台,吸收皮影戏,运用得十分贴切,同时运用了现代舞台声光电技艺,演出美轮美奂。

    这台剧目结构、故事情节清晰,我看到了扬州传统杖头木偶的精彩表演,尤其是托举木偶,将木偶水袖飞扬等技巧发挥到极致。这是一次手段的突破与舞台呈现的超越。

    《文艺报》原副主编钟艺兵:

    木偶剧《嫦娥奔月》的优长首先在于既单纯又丰富。该剧故事经过高度提炼,去腐存精,既满足了单纯的审美需求,也适应了木偶剧。“后羿与嫦娥求见西王母”一段尤为精彩,很有视听冲击力。

    其次在于既传统又年轻。虽是古老的神话,但该剧在艺术呈现上并不陈旧,没有落入俗套,是时尚、年轻的木偶。

    再次在于既见义又抒情。剧中,见义勇为、牺牲个人为大家等剧情娓娓道来,不是耳提面命而是潜移默化,净化了大小观众的心灵。

    最后在于既民族又世界。该剧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又超越民族、国家,或将对人类文化的建设有积极的影响。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包澄洁:

    关于对古代神话故事的改编,一定要保持古代神话故事的精髓,尊重历史,《嫦娥奔月》做到了这一点。

    中国艺术研究院梅兰芳纪念馆原馆长秦华生:

    《嫦娥奔月》古今照应,将古代神话故事与今天对少儿的教育审美相结合,是一部优秀的神话木偶戏,希望能够继续精心打磨,从艺术的高原向高峰攀登。

    《中国文化报》副总编赵忱:

    从《嫦娥奔月》可以看出江苏省木偶剧团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继承传统,锐意创新,而且得心应手。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

    从《嫦娥奔月》看到了一个剧团60年的坚守与创新,看到了扬州杖头木偶的伟大,看到了中国木偶戏的希望。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原所长刘彦君:

    看了一出充满现代感、艺术感的木偶剧,《嫦娥奔月》意图清晰、形式创新、特色鲜明。

    中国动漫集团监事会原主席徐世丕:

    《嫦娥奔月》提醒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木偶戏的传统艺术价值和国际地位。木偶戏曾经处于弱势,但现在无疑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