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楠
近期略显低迷的国内电影市场,终于在暑期档靠着两部主旋律影片《建军大业》《战狼2》迎来了一个小高潮,其中为庆祝建军90周年拍摄的《建军大业》因为云集了多位青年“偶像”型演员而受到了极高关注。近日,有媒体报道,这部影片中一位革命先烈的后人对饰演这位先烈的演员不满意,在其个人微博上对影片提出了激烈批评,成为电影上映前后的一个舆论焦点,并引发了有关电影批评尺度和分寸的一些思考。
电影批评本质上是对作品质量的一种主观评判,任何人都有权利去品评一部他看过的电影作品。可以说,健康良性的批评是一个良好的电影生态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观众和创作者之间一个有效的沟通渠道。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下中国电影尚缺乏健康的电影批评生态,经常能看到的对电影好坏的评判基本沦为“水军”刷分和破口大骂之间的恶性循环,最终,失去公信力的电影批评成为商业操弄的工具和泄愤、恶意揣测的平台。
为何中国电影缺乏合格的、有建设性的批评?笔者以为,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批评没有以真诚作为底色。什么是电影批评真诚的底色?即批评应当是针对作品的艺术质量,出于内心喜恶而做出的艺术判断。比如,如果批评者的话语是针对演员在塑造角色中出现的问题,那么即便言辞激烈,作为一种主观评判也无可厚非,但如果批评之语并不是针对角色塑造而是影片之外的某些表现,那么这样的批评就不真诚也不具有建设性,因为它极有可能带有某些标签化的偏见。比如,最近一段时间批评“小鲜肉”几乎成为影视圈的一种“政治正确”,不是说“小鲜肉”现象不能批评,但如果不是从他们的作品出发,而是强扯到其他因素,那么这样的批评难免会被人怀疑另有目的,并且容易让人忽略其中的真知灼见。
其实,真诚地评判一部电影应当是一种“本能”,为何如今却成了一桩难事?那些只会拿钱叫好或开骂的人都该好好思索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