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新
文化是软实力,更是硬任务。江海文化是充满着年轻活力的文化,较多地体现了海洋文化的开放意识。近年来,江苏省海门市文广新系统大力弘扬江海文化,朝着把江海文化打造成一张亮丽名片的目标前行。
全面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公共文化网络实现覆盖更全、功能更优。按照“突出文化民生,实现精准惠民”的要求,不断巩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省领先地位。省级江海博物馆开馆试运行,加快推进包括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演艺中心在内的市文化中心建设,6个区镇和180个村社区建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品牌更响、影响更广。按照“天天有文化活动”的要求,突出抓好弘謇阅读季等十大类群众性文化系列活动,挖掘和提升一批具有浓郁地方人文特色的区镇文化品牌,积极实践文化养老新模式。公共文化运行实现机制更新、活力更强,加快形成互动式、订单式群众文化服务海门样板,加大政府向社会购买文化服务力度,实现标准化和精准化有机统一。
全面建设江海文化艺术精品生产引领区。明确创作导向,以建设中国音乐之乡、书法之乡和美术之乡为目标,突出舞台艺术和书画美术艺术两大创作重点,制定相关扶持激励政策,实施文化艺术创作“七个一”系列工程和全民艺术普及工程,全年在南通市级以上获奖和展示的各类文艺作品30件以上。搭建创作平台,积极同国家有关部门沟通争取,在海门创设琵琶等音乐艺术创研基地和青少年书画院两大国家级艺术平台。培养创作人才,充分整合用好全市文艺人才,同时创新思路,借用外力,为我所用。
全面建设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先导区。完善大机制,不断健全组织领导、协调推进、政策扶持、统计监测和考核评价五大体系,在全市上下形成齐抓共管文化产业发展的浓烈氛围和强大合力。突出大项目,全年培育超千万元的南通市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10个以上,全年引进超千万元的文化产业项目10个以上,继续保持南通市领先位置。力争培育应税销售超亿元的文化企业超25家。注重加大家纺创意设计、红木工艺设计和建筑装饰设计等海门历史经典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力度,再建成南通市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2个以上。促进大融合,以建设文化特色小镇为契机,引导推动“文化+”深度融合发展,全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60亿元,占GDP比重达5.8%。
全面建设文化创新发展样板区。公共文化发展再铸海门模式,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总分馆建设实现全覆盖,实施“江海文化汇”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全面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和国有文化资产规范管理改革。以完善“三团四中心”管理机制为重点,把海门山歌艺术剧院打造成全国一流的综合性表演团队。文化遗产保护形成海门特色,深入挖掘海门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文化理论研究建设工程。
我们一定要不负光阴、不辱使命,多干实事、勇于创新,用实际行动和优秀业绩推动“江海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作者系江苏省海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