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四川记者 王雪娟 通讯员 潘洪满
一个村的读书会,参与者逾3000人;一个镇的彝族火把节,吸引逾万人;一次全县大型群文活动,受众近10万人;推行“文化+”,将产品卖到全国。近年来,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通过开展多项文化扶贫举措,从根本上帮助贫困群众断掉穷根子、拔掉懒性子、改掉坏习惯、找到新路子,文化扶贫路线图愈发清晰,扶贫成效在“十三五”开局显现。
位于叙永县南部山区的水潦彝族乡高坪村,是个典型的因地致贫的村庄。村民出门进城不方便,业余文化生活也较贫乏。情况在这两年有了变化,在四川省、市、 县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帮扶下,村里修建了高标准文化院坝,村活动中心配齐了图书、乐器等文化物资。如今,文化大院成了村中男女老少的好去处。
“十二五”期间,叙永县对贫困村文化建设的补助达近千万元。截至2016年,已建设完成8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45个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20余个贫困村文化活动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等化建设得到极大完善,文化服务阵地得到合理布局。
在更广层面上,叙永每年进行的“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办实事活动,也着眼于基层文化阵地的建设。通过送戏下乡、农家书屋、善行义举榜等系列举措,叙永在基层贫困地区有效弘扬了社会正气,传递了正能量,满足了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县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局等部门的支持下,叙永县水潦彝族乡高坪村坛厂九年制学校教师组建的坛厂读书会,累计带动全乡师生和农民群众3000余人参与,高坪村农民通过阅读和记忆民族文化的优秀典籍,把爱家爱乡爱国融为一体,激励自身投入家园建设,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传承保护非遗,是叙永县文化精准扶贫的又一力作。叙永县共有川南苗族踩山节、彝族咪苏唢呐、构树皮造纸和木格倒苗族祭祀鼓乐等45个省市县各级非遗保护项目,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一校一品”,实现非遗的教育普及和弘扬传承;结合当地自然资源打造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实现富民增收;推行“文化+”理念建设非遗保护品牌,实现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其中,市级非遗保护项目两河镇吊洞龚砂锅,通过“+电商”和“+餐饮”,产品遍及全国,成为文化富民的先进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