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令人欣慰的演出
—观花灯戏《千里送鹅毛》
包其祥
有幸观看宣威花灯戏《千里送鹅毛》,让人有一种意料之外的欣慰。剧作的改编,不再囿于“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这一内容,而是丰富了故事的内涵,提升了故事的审美意义和价值,增强了戏剧的冲突性,并塑造了爨依娜、总管等几个较为丰满的人物形象,演出颇为成功且生机勃勃。
《千里送鹅毛》音乐与唱腔的设计与创作无疑是成功的,其成功就在于宣威花灯的运用。“走老丑”是宣威花灯的活化石,“走老丑”中大量的音乐曲牌,宣威大量的山歌、民歌曲调,组成了宣威花灯音乐的基础。而宣威花灯是云南花灯的组成部分,云南花灯中就有许多音乐曲牌属于山歌或民歌。在《千里送鹅毛》音乐唱腔的创作与设计部分,作者在运用云南花灯的“出门板”“筒筒腔”的同时,巧妙地把宣威花灯的曲牌融入其中,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比如剧中有这样一个唱段:“高枝高杆是高粱,细枝细叶是茴香,妹是后园茴香草,轻轻摇动满园香。”这本身就是一首当地民众耳熟能详的宣威山歌。这样一首优美的山歌,沿用传统的花灯音乐来谱曲不是不可以,但也许就没有现在这样委婉动听了。而曲作者巧妙地把宣威山歌加以发展改编,使其成为剧中音乐的点睛之笔。地方民间音乐的融入,既加深了剧作的地方性与民族性,同时升华了剧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戏曲音乐的创作和设计也当如此,应该随时代的脚步而前进。《千里送鹅毛》一剧的音乐唱腔设计与创作,为了适应现代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在幕前曲和尾声的伴唱中,有意识地用了通俗音乐的元素,使幕前曲“悠悠华夏五千年,多少传奇在里边。千里鹅毛情意重,一段佳话古今传”和尾声“情意本无价,华复古今同。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这样的唱腔,犹如从天外悠悠传来,头尾相应,既保留了音乐唱腔设计、创作的完整统一性,又有一种历史的深邃感。稍显不足的是,音乐唱腔的创作设计还应该再大胆一些,变化再多一些,尤其是要紧紧把握人物形象的塑造,创作设计出更符合人物内心世界的音乐和唱腔。
《千里送鹅毛》的剧本、音乐创作人员是年轻人,满台的演员也是年轻人。演出尽管有些许不足,但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展示了剧团的演出实力,令人欣慰。
(作者系宣威市音乐家协会原主席、二级编剧)
以小见大 清新自然
—评柳琴小戏《父女赶船》
柴心记
柳琴戏又称“拉魂腔”,是流行于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的地方剧种,唱腔婉转悠扬,表演粗犷、朴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山东滕州市柳琴戏研究保护中心创作演出的小戏《父女赶船》就是这样一出生活小戏,语言幽默风趣,地域文化特点尤为突出。
《父女赶船》一剧讲述了微山湖畔两位贪图便宜的老人之间的一桩交易,老渔民用含有一张百元假币的300元换来小贩缺斤短两的茶叶,双方都占了便宜又都吃了亏。恰巧老渔民的女儿放暑假回家,得知父亲花假币的事情后极力劝诫,父女俩驾船追赶小贩欲换回假币。谁知茶叶小贩看见父女俩赶船来追,以为自己缺斤短两的事情败露,急忙驾船逃跑。就这样,一边是赶,一边是逃,几经周折,双方退还所贪的“便宜”,回归诚信交易。故事结构紧凑,小中见大,既反映出当前农村存在着不规范市场交易的问题,又表现了新时代的年轻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诚信的正确认识,两位老人在年轻人的劝诫下知错能改,则表现出部分当代农民在市场经济下虽然存在诚信观念缺失的问题,但淳朴善良仍然是主流的现实状况。
众所周知,“以歌舞演故事”是中国戏曲的主要特征,在现代戏的表演中如何体现,该剧的导演进行了有益探索。本剧导演手法紧贴柳琴戏的艺术特色,以程式化、舞蹈化兼具的舞台表现形式,结合柳琴戏的音乐特点,通过双方边舞边唱的“赶船”调度,为观众呈现了微山湖畔市井之中的生活画卷。故事起承转合顺畅,节奏明快,轻重缓急调度得当,毫无拖沓之感。
本剧的音乐序曲以大家耳熟能详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为主旋律,较好地表现出微山湖的地域特点,同时还用柳琴戏特有的板腔表现剧中人物的个性。该剧音乐设计让人物一边走、一边唱、一边舞,且能在走、唱、舞之中把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出来,把演员应有的技能发挥出来。这出戏的音乐能让演员们歌舞化的表演出情放彩,音乐和表演已融为了一体,为观众带来较好的视听效果。该剧的舞美与全剧总体风格相协调,简约、清新、明快、乡土气息浓。场景布置虚实结合得当,戏曲韵味较强,舞台画面生动空灵。
毋庸讳言,本剧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人物服装设计较为简单呆板,戏曲元素不足,与整台戏的格调不吻合。但总体而言,该剧不失为一出好戏。相信在剧组人员的精心打磨之下,将会以更精彩的表现呈现在观众面前。
(作者系山东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看四平调《两条项链》 思地方戏如何创新
王 燕
“创新”是当下的时髦词汇,“万众创新”的“万众”自然也包括戏曲艺术工作者。戏曲创新的话题在社会上争论已久,有人保守,有人激进,你有你的大原则,我有我的方法论。笔者首先是赞成创新的,身处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人们的阅读书写、娱乐互动方式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传播媒介、受众群体的显著差异,传统表演艺术的创新甚至革新势在必行。只是我对创新的关注更多放在地方小戏而非京、昆等大戏上。地方小戏植根于特定的乡土,在特定区域内流传,特色鲜明,形式简单,影响范围相对狭窄,这些因素决定了它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小,而创新往往意味着一定的风险。那么,如何对地方戏进行合适而稳妥的创新呢?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四平调剧团上演的小戏《两条项链》给了我许多启发。
四平调是由民间花鼓演变发展而来的地方戏艺术,在鲁西南地区传唱百年,其唱腔音乐等风格的形成饱含了历代民间艺人的心血和智慧。小戏《两条项链》的唱腔设计四平八稳、刚柔兼备,保留了传统四平调的特色,故事剧情也环环相扣,稳步铺开,使看戏人能受教于无形之中。这是一出地道的四平调小戏,但观后回味,又觉得新意满满,是一出充满创新逻辑的地方小戏。新意来自其反腐倡廉、紧跟社会旋律的主题,更在于对现实题材的细节把握和处理。剧作者巧妙设计“拾项链”这一情节,既符合社会上五花八门的行贿现实,又为剧情及表演增添了新颖之色。对所送项链的细节描绘更是打磨得精致剔透,既生动反映现实,丰富人物形象,又助推情节发展,使整台戏质感十足。春雨劝解韩梅退还项链时列举的两个事例,事件小却立意深,剧本处处透露着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精品意识。20分钟的一出小戏,让人听得如沐春风,看得备受启发。
在地方小戏大行创新之道的时代,如何把握创新的重点和方向,是地方戏传承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传统的地方小戏至少有近百年的历史,不少剧种已形成发展二三百年,穿越百年时空,唱腔基本固定,特色业已形成,想要在音乐唱腔上进行创新的难度极大、风险极高,一着不慎,可能把小戏置于进退维谷的境地。当代的地方戏创新还是先从剧本创作下手更为稳妥,只有创作出一批广受当代民众喜爱的戏剧作品之后,才能总结、衡量、评价这个时代观众的爱好和品位,继而获得较为准确的剧种发展方向,一系列后续革新才称得上有的放矢。希望像《两条项链》这样与时俱进的精品小戏越来越多,为今后的地方戏创新发展指引道路。
(作者系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村里有个烂筐子》观感
周 光
渔鼓戏《村里有个烂筐子》以我国当下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妇女儿童和老人留守在家的社会现实为背景,用喜剧的形式塑造了一位可敬可爱的村长形象。看到这个剧名,立即引发了我对剧目的兴趣。什么叫“烂筐子”?看完戏才发现这个剧名真是既贴切又智慧。剧中作为村里成年男性“独一苗”的村长成了留守群众的“擦腚砖”,什么小事、烂事都来找村长,“烂筐子”的绰号就这么被叫开了。而这个绰号,不仅反映了部分农村生活的现实,同时又是对一位农村基层干部的高度褒扬。
该剧生动、幽默、诙谐,充分体现了剧作家对小戏创作技巧的娴熟把握。刨开误会、极尽夸张、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人物行动没有半点拖沓,整个故事更是一气呵成。因此,观众从头到尾都被亢奋的情绪引领着,明知道每一个环节可能出现的结果,却全神贯注地等待着舞台上人物来加以印证;时不时,又有意料之外的场面被编剧信手拈来,令观众时有惊喜。
该剧在继承渔鼓戏传统的基础上对剧种音乐做了很多探索和改革。该剧十分注意使用现代音乐和音效,通过对主旋律音乐的诠释与复现,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当然,该剧音乐的创新建立在保留传统板式的基础上,从传统渔鼓戏曲牌中积极挖掘可运用的元素,创造出新渔鼓戏的风格。“三句一扣”的板腔句式结构与当地民歌等同出一辙,并由此产生了与当地声调结构相符的音乐声腔,又有与其他剧种截然不同的“平平仄”韵脚,以及独特的文武场节奏。在五声调式的框架内,其唱腔旋律以高亢、古朴、明快、跳荡见长,尤以五度、八度至九度的旋法跳进促成唱腔的极度灵活变化,别有情趣。加之融合当地船号音乐的“一人唱众人合,领合呼应”及“帮、打、唱”三位一体的演唱形式,在其他戏曲剧种中实属少见。
近年来,不少演员成为导演手中的工具,甚至在某些以角儿为中心的戏曲剧目中,处处看到的是导演而不是演员。但是在《村里有个烂筐子》中,我们感觉到的是导演在围着人物转,想尽一切办法塑造好每一个角色。村长“烂筐子”自不必说,仅剧中3位留守妇女,虽然表面看都是大大咧咧,但在舞台呈现中,我们却能够看到金凤的空虚无聊、喜鹊的多嘴好事、二嫂的小肚鸡肠,她们都有点睛作用的言语和形体表现。
一部以人民为中心的剧作,遇到一批心里揣着人民、揣着观众的艺术工作者,必定会呈现一出精彩的剧目。人民、生活、艺术,善驭者必是三者的统一。
(作者系中国田汉研究会会长)
退掉彩礼树新风
——评两夹弦小戏《退彩礼》
周 波
在农村的某些地区,长期存在着天价彩礼的不良风气,让许多家庭为此叫苦不迭。过去几年,在攀比风气推波助澜之下,山东菏泽某些农村地区的彩礼金额迅速攀升,遏制天价彩礼成了很多人的共同期盼。从2016年4月开始,当地政府陆续出台了相应措施,正式向天价彩礼宣战。菏泽市定陶区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创作的小戏《退彩礼》恰恰与政府的措施不谋而合。它的演出成为菏泽市民争相讨论的热点。
两夹弦小戏《退彩礼》由定陶区马集镇文化站站长刘忠玉创作,讲述了年轻女性英华巧用智慧,反对母亲索要天价彩礼的故事。这出小戏公演之后,不但在周边村民中引发了轰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也进行了报道,被菏泽市民争相传播。
两夹弦小戏《退彩礼》的创作源于生活,针砭时弊,讽刺了农村的不良习俗,引领了喜事简办的新潮流,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该剧以农村高价嫁娶为题材,讲述了女儿英华订婚出嫁,母亲刘大妈见到亲家送来的礼金和高档彩礼,心中满是欢喜,而身为党员的英华却厌烦农村结婚大操大办的旧习俗,要求母亲退掉彩礼,母亲不但不同意,还嫌礼金少。这时哥哥志刚正好回来(志刚也快要结婚了),英华和志刚商量,将计就计,演了一出戏,让母亲明白礼金来之不易。该剧所体现的结婚要简办、不攀比,破除陈规旧俗,勤俭节约的理念,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由于定陶区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的演员长期扎根农村,对农民生活、农民心理都比较熟知,因此,他们在舞台上塑造的农民形象朴实、真挚、自然,他们的表演让广大农民观众倍感亲切,易于接受。
两夹弦小戏《退彩礼》唱腔委婉动听,演员的表演真挚、细腻,不矫揉造作,舞台上的每一个演员都沉浸在饰演的角色之中,情真意切。舞台呈现简洁大方、朴实无华。一台十几分钟的小戏,能让观众看得津津有味且产生共鸣,编剧、导演、演员等无疑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都是用心在创作舞台艺术作品。
该剧接地气,有正能量,它的演出在广大农村起到了移风易俗、正本清源的社会效果,是一部深受农村广大观众欢迎的好戏。
(作者系山东省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委员会主任、一级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