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 蕉
近日,某地召开公共文化服务会议,当地文化局长一番“红红脸”的讲话令人深思。其中有句话是这样的:“我们这几年一直提升基层文化设施覆盖率,从50%到60%再到70%,数据看着漂亮了、达标了,效能达标了吗?我看未必。”敢于揭自家的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这位文化局长的危机意识值得点赞。同时,这也反映出另外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文化建设应当建立更加科学的考评体系。
不少文化系统的干部反映,文化战线最忙的是县及县以下文化部门的同志。他们人少活多,对应着上面若干个厅局;他们处在文化工作一线,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更让人发愁的是,一些文化建设任务到了基层往往变成硬性的指标数据。比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两年内达标率提升到多少、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多少等。可实际情况是,如果当地没有完成任务的客观条件,又要按时、按量完成上面规定的指标,难免要“自我拔高”,最后交出的数据到底有多少是“干货”就不好说了。
全覆盖不等于全达标,好看的数据未必代表有极高的服务效能。笔者认为,在对各地尤其是基层文化建设的成绩进行考评时,不应一味地强调覆盖率、完成率,要多派一些暗访组、调研组,深入当地了解这些数据背后的真实情况。比如某省近日就派出了暗访组,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在一个号称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覆盖率很高的市,却发现一些文化活动室利用率非常低,而且还有“铁将军把门”的情况。
与其让人揭短,不如自己先发现问题;与其定那些不切实际的目标,不如从一件件具体的实事入手,做到建一个文化活动场所、办一场文化活动,就真正使其发挥作用。国家要求各地大力补齐文化设施短板,不仅硬件要硬,软件也要达标,即公共文化活动的人气要上去,这样才能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实现,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