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新苗时翼好风来
首家福建文化海外驿站落户马来西亚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新书首发
“民族艺术课堂”搭建艺术普及平台
河北梆子《春秋笔》再塑经典
图片新闻
河北肃宁:群文活动多,还要上台阶




 中国文化报 >  2017-08-30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苗时翼好风来
——第三届“滨海杯”评剧新苗交流展演侧记

    本报实习记者  赵若姝  张素珍

    8月23日至25日,天津汉沽大剧院热闹非凡,由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三届“滨海杯”评剧新苗交流展演在此举行。来自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7地的52名小演员登台献唱,3场演出30余个剧目,行当众多、流派纷呈,让评剧界老前辈和戏迷观众备感欣慰。

    评剧的生命力在基层

    在“滨海杯”的舞台,别看小演员们年龄都不大,却处处能见他们对评剧艺术的痴迷和钻研。作为本次展演年龄最大的演员,16岁的商雨杰此次是第一次在正式演出中亮相。面对弟弟、妹妹们的精彩演出,商雨杰坦言很有压力,为了展现最好的状态常常是曲不离口、加强练习。来自河北、年仅5岁的小彩旦任思安虽然年龄小,却将评剧《向阳商店》选段《夸手》中刁钻老妇人的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赢得观众连连叫好。9岁的小演员葛嘉琦在表演《白蛇传》选段《断桥》时,中间7分钟多的唱段一气呵成,一招一式有模有样。

    “看她演出紧张得心都快跳出来了。”评剧表演艺术家宫静是葛嘉琦的姥姥,又是葛嘉琦的专业指导老师,从唱腔、服装、伴奏上宫静都事必躬亲。让她欣慰的是,曾经唱功欠佳的外孙女如今的表演突飞猛进。“她有时说梦话都是唱词,演出这两天晚上还在‘许郎……’中把自己从梦中唱醒。”宫静哭笑不得地说。

    宫静在辽宁沈阳开了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少儿艺术团,自艺术团创办以来,已有数百名孩子跟她学习评剧艺术,小学员年龄从3岁到14岁不等。在宫静的严厉要求和沈阳市群艺馆提供的公益演出平台的锻炼下,其少儿艺术团已培育出多名戏曲新苗,她连续3年带学生参加“滨海杯”评剧新苗交流展演,今年入选的52名小选手中有7人来自她的艺术团。

    小演员个个实力不俗

    事实上,像宫静少儿艺术团一样致力于培育评剧新苗的艺术团队在全国并不少见。作为此次展演的东道主,天津的评剧发展氛围就非常浓厚。滨海新区汉沽文化馆馆长田宝荣介绍,汉沽文化馆馆员多出身于汉沽评剧团,基于特殊的评剧情结,早在2011年,文化馆就在评剧表演艺术家谷文月的弟子、文化馆馆员李桂霞的倡导下,建立了汉沽文化馆少儿评剧传习班。6年来,传习班培养出了一批评剧新苗,把评剧的种子播在了孩子们心中。

    目前,汉沽评剧已成为天津市的文化名片,但田宝荣的视野不囿于渤海之滨。为了摸清全国有多少热爱评剧的新生力量,更好地传承评剧艺术,3年前,汉沽文化馆发起了“滨海杯”评剧新苗交流展演活动。第一届活动举办时,主办方为各省规定选派指标,以比赛的形式选拔出10名“全国评剧未来之星”。“每个孩子的心都是火热的,为了不影响他们学戏的热情,消除演员的紧张情绪,自第二届起,我们将比赛形式改为交流展演,让大家在切磋中看到不足,提升技艺。”田宝荣说。

    此次第三届“滨海杯”评剧新苗交流展演活动,共有超过300名孩子报名参加海选,52名晋级小选手更是优中选精,整体演出质量较以往有显著提升。评剧艺术后继有人令人欣喜,下一步,主办方将推动新苗走出去,向更多地区展示、传播评剧艺术魅力。

    戏曲生态环境需改善

    演出间隙,主办方还举办了“评剧的传与承——打造人才培养新高地”论坛,评剧表演艺术家张德福、谷文月和评剧教育家吴博莉、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刘侗、唐山市评剧团艺术总监张俊玲、天津评剧院院长曾昭娟等嘉宾就评剧保护和传承问题展开了探讨。

    “中国戏曲发展的生态环境亟待改善,尤其是作为最基础环节的戏曲教育工作,师资不足的问题不容忽视。”刘侗指出,目前,全国100余所艺术类学校里能够从事戏曲教育教学的不足60所,且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师资匮乏问题。

    “一些戏曲演员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导致戏迷不断流失。”张德福强调,现在很多评剧表演在动作和扮相上存在随意化的问题。他告诫在场的新苗们唱戏切忌“老气、傻气、流气、胭脂气”,并且要加强基本功练习。

    目前,对评剧后备人才培养方法的探索正在进行中。有专业人士指出,要形成戏曲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支持,更要靠戏曲院团和演员自身的造血功能。张俊玲建议,借“滨海杯”评剧新苗交流展演的契机,建立评剧新苗联盟,可在寒暑假期间组织相关教师对有潜力的学员进行集中培训,帮助他们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发展。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