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兰 李 珊
你从哪里来?
你可以到陶寺来探秘文明的基因,探秘最早的中国。
你往何处去?
走遍千山万水,也走不出大槐树的故土情怀,走不出我们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
山西临汾历史厚重,文化灿烂。自人类文明曙光初现开始,这里每一条河流、每一片土地都见证和讲述着悠久中华文明的发展变迁。从文献记载到民间传说,都证明这里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有10万年前上承北京猿人、下启山顶洞人的“丁村人”,有4500年前帝尧定都、陶寺遗址的发掘,有2600年前晋文公称霸中原的晋国遗址,有明朝迁移18个省的洪洞大槐树,还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黄河壶口瀑布……如果说这座城市有灵魂的话,那一定来自于她的历史基因和文化血脉,她见证着中华文明的年轮。
平阳记忆 版刻流韵
临汾,又称平阳、平水。金元时期,雕版印刷和造纸业兴盛发达,平阳是当时中国北方雕版印刷的中心,繁荣景象可与燕京相比。平阳雕版中大量以门神、戏曲为题材的民俗版刻作品,有力地体现了民间独特的审美和艺术倾向,是临汾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代表和重要历史标志之一,在我国雕版印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平阳木版年画作为中国年文化的代表,以其广泛而深刻的表现内容、精湛优美的制作技巧、久远的历史文化传统,在我国绘画史上谱写了光彩夺目的华章,堪称中国木版年画的始祖。特别是以门神、戏曲题材为主要内容的版画,在中国木版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明清时期,这里的人民创作了丰富多彩的门画(门神),用以辞旧迎新、驱邪纳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寄托中国人“新年吉庆、驱凶迎祥”的美好愿望,也与其他形形色色的民间文化一样,承载了厚重的民族文化和情感。在戏曲题材版画中,其又与地方戏蒲剧主要曲目相吻合,在表现方法上结合当地风俗民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平水版刻是中华优秀文化遗产,“平水本”为历代藏书家、学者所珍视。官刻《赵城金藏》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它是金朝熙宗皇统初年,实公法师与女徒弟崔法珍为感念佛光普照,燃臂断腕募资,聘请平水雕版名家历时50余年刻印完成的一部汉文大藏经。《赵城金藏》堪称中华文化之瑰宝,它是一部完备的佛教全书,被誉为“天壤间的孤本秘笈”,现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并称为中国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在中华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
平阳雕版印刷业对我国文学、艺术、医学、宗教等的发展和传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有学者统计,金元时期平水刻本流传至今的有近30种、1.5万卷,品种之多样、卷帙之浩繁、缮刻之娴熟、技艺之精良、影响之深远,在国内屈指可数。平水版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化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对延续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非遗文化 “老树开花”
平阳木版年画、临汾剪纸、曲沃青铜器、平阳印染布艺、古陶烧制技艺、土圪塔布鞋、平阳麻笺、丁村土布、侯马布老虎、太平绣球、金丝彩嵌……临汾非遗引人入胜、斑斓绚丽。
其中,尤为引人瞩目的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平阳麻笺。其沿袭传统手工技法,坚守传统文化之根,十指游走于各道工序之间,闪耀着返璞归真的迷人风采……平阳麻笺是中国古法造纸的活化石,也是平阳木版年画的主要用纸,这两项非遗项目完美结合,呈现出原汁原味的传统技艺魅力。
临汾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遗产,它们鲜明地记载了华夏文明的发展进程,历千年而不衰,传承古今而芬芳。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能够融入当代社会生活,文化资源、文化底蕴被转化为现实文化生产力和文化影响力。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优越的人文环境,临汾非遗必将“老树开花”,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文艺创新 力推精品
近年来,临汾市大力推进“平阳记忆”“印象临汾”两大文化工程,围绕“中国根”“黄河魂”和临汾名人等文化资源做足文章,加大文艺精品创作投入,先后推出了《廉吏于成龙》《赵五娘》《雷雨》《焦裕禄》《老槐树下》等一批新剧目,参加了省级和国家级众多文艺交流演出活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今年,以首届山西艺术节为契机,推出蒲剧现代戏《樱桃花开》《红色绝唱》《老鹳窝》《河魂》和眉户现代戏《洪洞好人》等一批新创剧目。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项目眉户现代戏《洪洞好人》、眉户小戏《特殊的陪嫁》和大型蒲剧现代戏《红色绝唱》,目前正在进行剧本加工锤炼和打磨修改,预计今年底搬上舞台。
临汾市文艺创作精品迭出,屡获殊荣。临汾市小梅花蒲剧团的蒲剧古装戏《洗雪铁丘坟》参加了在河北石家庄举办的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反响强烈。由临汾市艺校与陕西省宜川蒲剧团联合打造的大型原创蒲剧《河魂》,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基层展演。临汾市艺校两位“00后”学生周杰和张玉蕊在第20届、21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摘得小梅花奖的“金花”奖,为临汾再添两朵“小梅花”,也使得临汾文化艺术学校以59朵“小梅花”在全国艺术类院校中独占鳌头。此外,蒲剧《红灯记》《樱桃花开》先后赴山西省会城市进行展演。新创剧目《老鹳窝》《洪洞好人》《河魂》代表临汾参加了首届山西艺术节和山西省第十五届“杏花奖”评比演出。
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空间,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临汾依托历史文化资源,抓好精品剧目创作,下一步将遵循艺术和市场规律,着力打造《尧王》《法显》《风云广胜寺》《晋文公》等一批具有临汾人文地域特色的剧目,力争创作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且具有艺术魅力的作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中国根,黄河魂”所蕴含的文化凝聚力激荡人心。“根”和“魂”就是临汾这片古老土地最深厚的文化积淀,令这里的文化发展建设风景更加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