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克非
9月10日晚,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音乐厅内一场名为《国风》的音乐会让台下观看的美国波士顿音乐学院院长理查德·奥特纳激动地流下眼泪。“没想到多年以后,我第一次来到中国的时候还能看到琵琶大师刘德海的现场演出。”上世纪80年代初,刘德海与时任波士顿交响乐团指挥的小泽征尔合作,一首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征服了美国乐迷。30多年后,年过八旬的刘德海再次登台,为来自全世界16个国家的30余位世界一流音乐院校的校(院)长们演奏,再一次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
9月10日至12日,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全球音乐院校校长交流季”在北京举行。交流季以5场校长交流论坛、“校长进课堂”系列教学活动为主,并建立首个全球音乐教育联盟。
交流:音乐是全球化的语言
“中国音乐是世界音乐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脉,能够代表东方、影响西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世界和平需要音乐的繁荣发展,中华文化需要中国音乐有所作为,音乐教育需要我们共同担当。”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说,“今天,全球音乐教育的同行们为音乐教育梦想而来,这是我们回应全球化趋势的具体举措,是我们勇挑历史重担的诚意之举。”
在为期3天的活动中,5场校长交流论坛是重头戏。30余位音乐院校的校(院)长围绕“音乐学派对人类文明的贡献”“音乐教育全球化发展趋势”“音乐文化是世界和平的使者”3个议题展开学术研讨。美国曼哈顿音乐学院院长詹姆斯·甘德列表示,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全世界音乐院校的国际留学生群体逐渐增多,地缘的丰富性与民族的多样化为音乐院校的学生们提供了理解他国文化的机会。
“4万年前,人类就知道如何使用乐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马丁·拉梅尔表示,音乐可能是人类有别于其他生物唯一的自然表现形式。音乐院校除了提供全面综合的课程,还必须增强人文教育。“在全球化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下,让音乐教育的承袭传统、持续性发展和锐意创新之间保持平衡,是音乐教育未来发展的关键。”马丁·拉梅尔说。
“在论坛中,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院校校(院)长们不仅表达了对全球化的看法,而且在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学科建设、学院管理方面交流了心得。这对我们中国音乐院校来说,是一次非常好的学习交流的机会。”王黎光说。
观摩:中国音乐博大精深
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纲向嘉宾们介绍,中国有着古老的华夏音乐文明,当代中国更是一个开放的音乐国度,在这里你能欣赏到千年前的古琴曲、56个民族的传统音乐,也能听到歌剧、交响乐、流行音乐、摇滚音乐,以及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传统乐曲。中国有着庞大的音乐教育体系,拥有近20万名音乐教师,为2亿多大、中、小学生提供音乐教育,这些都对中国乃至世界音乐文化的传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让理查德·奥特纳感动的《国风》音乐会,除了琵琶大师刘德海的演奏,宋飞、张维良、王中山、雷佳等的精彩演奏同样让各国校(院)长们耳目一新。为了让嘉宾们直观地感受中国音乐以及音乐教学,中国音乐学院特意设置了校长进课堂活动。在琵琶教室中,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副主任王中正为学生讲述传统曲牌《汉江韵》的演奏技法,吸引了大量嘉宾围观。“虽然中国的古筝、琵琶在世界上不像小提琴、钢琴那么普及,但通过这个活动以及未来的平台,我们既可以请进来,也可以走出去。我愿意到国外去,去把我的所学教给世界上喜欢古筝的人们。”王中正说。
芬兰西贝柳斯音乐学院院长卡尔洛·希尔德在观摩了古筝、竹笛的课程以及作曲理论实践课之后说:“这一件件来自东方的乐器都很新奇,它们的声音很美妙,我录制了小视频,回去放给我的同事们看。对于他们来说,这些古老的东方声音是陌生的,但是我相信他们一定会喜欢。”在长城脚下,嘉宾们欣赏了蒙古呼麦、侗族大歌以及西藏和陕北的民歌,对于多样化的中国民族音乐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联盟:加深合作 共创未来
在交流季上,致力于推动世界范围内不同音乐文化、音乐学派的建立、传承与发展的全球音乐教育联盟成立。全体联盟成员以无记名投票的形式选举出理事、主席。最终,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当选联盟主席,理事包括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院长贾马尔·罗西、芬兰西贝柳斯音乐学院院长卡尔洛·希尔德、美国芝加哥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安妮·沃特尔斯·罗伯森、澳大利亚悉尼音乐学院院长安娜·瑞德。
联盟成立之后,将集合世界范围内音乐学术力量,筹备《世界音乐大典》的编纂工作,同时推出《全球音乐院校年鉴》并协同联盟院校共同举办国际顶级音乐赛事。与此同时,联盟还将实现成员单位之间的优质资源共享、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互派互访,并推动实现院校间文凭、学分互认、联合科研等。
联盟的成立让美国巴德音乐学院院长罗伯特·马丁难掩兴奋之情:“同中国开展广泛合作是我们的愿景。这次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中国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对于世界艺术发展至关重要的作用。从2018年秋天开始,我们将把中国乐器和中国音乐研究纳入本科双学位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