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楠
在刚刚结束的北京文博会上,笔者发现并围观了一家艺术品类参展商的展位。在那里,用三五百元甚至是一两百元就能买到一位小有名气的画家作品,尺寸还不算小,加上装裱成本也不过一千元左右。给家里添置一件充满文化气息的字画挂件只需要一千元?很多参会观众表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少人一再询问各种细节以确定这是不是个骗局。
在我国艺术品市场爆炸式发展的那几年,上述情形的确像个骗局,几乎不可想象。但在艺术品市场回归理性轨道的近几年,这种情形开始出现并悄悄“蔓延”。有趣的是,当价格降下来了,消费却升级了,在看似矛盾的情形中,依靠文化消费实现消费升级换代的一个可能性出现了。
事实上,经历了前几年艺术品市场的“疯狂”之后,不少艺术品商家都在反思:在所谓高端之外,如何将艺术品消费推向普罗大众?近几年,得益于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的大跨步发展,艺术品消费的普及速度大大提高。浏览从事类似业务的网站、APP,会发现其上的作品大多只要几百元,一两千元已是高价,曾上过拍场的艺术家的作品也仅仅标价几千元。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样的价位是多数人可以承受的,因此,从这些机构的交易量和交易额来看,虽然比不上一件拍品动辄几千万元的高端市场那么引人注目,但表现出了另一种细水长流式的稳步增长。
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第一个启示是,文化消费还是应当具有一定的大众属性,如果都定位在“高大上”,那么民众在高不可及的情形下,审美需求很难被培育,也就谈不上主动去进行文化消费。第二个启示是文化产品的定价机制,具有精神属性的文化产品的定价不应当脱离其价值,更不能变成炒作的对象。仍以开头所说为例,消费者是否消费这些低价书画作品的决定性因素一是购买能力,二是审美需求,换句话说,并不是价格越低就越好,而是消费者对作品的认可和购买力的契合。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文化消费市场上,只有当市场机制使文化产品的价格符合其价值,才有可能带来消费的真正长期增长,而不是“高端”带来的爆发式扩张和收缩。
当然,尽管近年来平价艺术品消费在增长,但速度仍然很慢,为何如此?因为单靠商家进行审美教育,成效并不显著,如果想真正依靠文化消费实现消费的升级换代,还需要全社会更广泛的参与。随着政策层面对幸福产业的关注,随着文化部拉动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试点的不断铺开,这种情形有望得到改观,到那时候,回归自身价值的文化产品将会有更好的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