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文化交流
  标题导航
“以小见大” 传承城市红色根脉




 中国文化报 >  2017-09-29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小见大” 传承城市红色根脉
——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开馆一周年

    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

    武汉市直单位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开国元帅后代参观展览

    专家志愿者受聘现场

    “大手牵小手共绘最美长江主轴”活动

    孩子们展示亲手制作的花灯作品

    “红色记忆——中共中央在武汉”展览进地铁站点

    “中共中央在武汉”基本陈列

    “元帅与武汉”展览展厅

    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室复原陈列

    “红色足迹——中国共产党党章历程”展览现场

    陈海索  欧阳春艳

    观众留言

    1926年9月至1927年4月,中共中央机关及其各部门先后从上海迁至武汉,武汉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和中国共产党的中枢要地,中央机关各部门在这里成建制、正规化。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是当时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光辉历史的重要见证,是全国弥足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2013年3月,国务院公布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为第7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武汉市筹建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作出重要批示:“修旧如旧,保留原貌,防止建设性破坏。”经过近5年的筹备,位于武汉老租界区的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于2016年9月30日正式对外开放。

    开馆一年来,这座红色的小纪念馆,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办出一系列重大题材的展览、重大影响的活动,充分展示出一座红色展馆在红色历史教育、红色文化传播、红色题材研究等方面的责任担当。

    小场馆——大使命

    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位于汉口江岸区胜利街163—171号,由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和相邻的唐生智公馆旧址、原英商怡和洋行公寓旧址三栋历史建筑组成,占地面积仅为249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不足4500平方米。这座并不大的纪念馆在建设之初就承担着重要的使命。

    1926年底至1927年夏,大革命中心移师武汉,中共中央将秘书厅设于汉口四民街61号、62号(今胜利街165—169号),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开会和秘书厅办公的地方。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毛泽东等数十位党的重要领导人曾在此居住或从事革命活动。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中国革命艰难探索、曲折发展的重要见证,这里是目前全国唯一以“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命名的纪念馆。

    建成后的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以“中共中央在武汉”为切入点,设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复原陈列和“中共中央在武汉”基本陈列两大展览。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复原陈列恢复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室、中共中央秘书厅办公室等原貌,再现当年中共中央在此办公和中央领导人在此工作、居住的情景;“中共中央在武汉”基本陈列则以1926年9月至1927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武汉领导全国革命斗争和做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主线,通过大量实物、图片、视频、图表、油画、雕塑、场景复原及高科技展示手段等展陈形式,展现党在大革命由高潮转向失败过程中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辛探索,揭示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时代内涵。

    小展览——大主题

    一年来,纪念馆除了常设的基本陈列外,还策划了多场临时展览。受到场地和空间的限制,这些展览尽管规模较小,但呈现的主题却非常重大,切合时代脉搏,获得了观众的极高评价。

    开馆之初,纪念馆即引进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开天辟地大事变——中国共产党创建史”大型革命历史文物图片展,追溯中国共产党创建伊始的艰辛历程。

    几个月后,纪念馆又与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合作,举办“红色足迹——中国共产党党章历程”展览。其中介绍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在武汉诞生,是中共党史上唯一一部由中央政治局通过的党章,奠定了中共党章的原则、理念和组织架构,提出了多个意义重大的开创性规定,其中很多规定沿用至今。展览以中国共产党历届党章形成的时间为顺序,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和政治路线的发展轨迹,反映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进程。

    今年6月1日,展览“毕业季——手(守)筑(住)武汉的前世今生”在该馆开幕。江汉大学设计学院环境设计系毕业生围绕武汉城市建设主题,对吉庆街、花楼街、老通城等武汉标志性的地点、品牌进行再设计,表达对武汉的独特情怀。例如以“市井惬意”为主题对老通城餐饮空间加以改造,提取老通城的历史故事,以线描手绘的形式体现老通城的品牌文化;对花楼街旧居民楼进行改造设计,将其改造成别具一格的寻间茶馆;在吉庆街角,则设计“靠杯酒”“过早”“竹床”等具有市民化味道的街角景观。此次展览被许多媒体争相报道、转载。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负责人说:“我们所在的这栋建筑承载着厚重的武汉红色文化记忆,邀请大学生到这里来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必将激起他们对于武汉这座城市的特殊情感,也自然会引起很多方面的关注。”

    “八一”建军节前夕,“人间正道是沧桑——元帅与武汉”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特展在纪念馆临时展厅开幕。根据党史专家最新考证,新中国的十大开国元帅曾汇聚江城武汉,他们在武汉的经历与活动,影响和改变了自己乃至中国的命运。武汉不仅是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揭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序幕的策源地,也是南昌、秋收、广州三大起义主力的出发地。

    展览通过著名雕塑家程允贤(原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雕塑家)创作的元帅铜像雕塑,以及对开国元帅们的史料介绍,向公众述说他们与武汉的不解之缘。

    开国元帅贺龙之女贺晓明参观完展览后,站在父亲的铜像前向观展者讲述自己的感受:“‘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个主题,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继往开来的时代旋律,我们的先辈克服困难开创伟业,这种精神和初心值得我们去铭记和传承。” 专程受邀前来观展的朱德元帅外孙刘敏也表示:“外公留下丰厚的精神财富,在武汉也留下其革命的足迹,革命前辈们建立的丰功伟业和一往无前的精神,都需要我们去传承和发扬。”

    小活动——大影响

    作为博物馆之城的武汉,拥有数量众多的各类博物馆、纪念馆,从规模上来说,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相对较小。但其在有限场地举办的一系列“小活动”,因符合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紧扣武汉的城市发展主题,往往让参与者印象深刻。

    2017年新年期间,为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纪念馆先后开展了“趣味寻宝”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张灯结彩扎花灯”民俗主题社教活动,让广大市民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有观众表示:最好的过年方式就是过一个有文化味的新年。新年期间走进纪念馆正成为江城贺岁的新“年俗”。

    3月17日,由纪念馆与江岸区团委共同举办的“红领巾小小讲解员”培训班正式开课。此次活动充分利用馆内丰富文物资源,引导青少年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打造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未成年人公共教育活动品牌,使纪念馆更好地服务社会。

    随着武汉长江主轴概念规划方案的确定,打造世界级城市中轴文明景观带成为武汉城市建设的又一重点工程。“六一”儿童节当天,在纪念馆门前的小广场上举办了一场独具创意的“大手牵小手共绘最美长江主轴”活动,来自5所不同学校的50名小学生与江汉大学艺术系学生聚集在一起,在巨幅长卷上绘出自己心中的长江主轴。他们用最绚丽的色彩、最大胆的创意、最美好的憧憬,绘出武汉长江主轴蓝图,并为武汉重点工程献礼。

    为了向全国参观者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今年以来,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先后聘请知名党史专家方城与湖北省委党校教授张秋实、海军工程大学人文社科系副主任龙心刚、湖北省收藏家协会文献专委会肖琴学、武汉市文化局原副局长龚泽生5位党史文献及文博管理方面的专家学者担任该馆专家志愿者。专家受聘纪念馆志愿者,这在武汉尚属首次。因在志愿服务工作方面的突出业绩,纪念馆被授予武汉市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首批示范单位。

    纪念馆还先后与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与武汉市实验学校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校合作并非一套方案走到底。实际工作中,一方面,纪念馆充分利用学校等载体和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寓教于乐。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馆校双方通过友好商议,制定出专属合作方案,建立起全方位覆盖、多渠道渗透、情与理交融的红色文化教育新模式,让新一代青少年担负起传承红色根脉的责任。

    对外送展对于所有纪念馆来说都属于常态化工作,而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在常规中求突破,传承中有创新。一年间,纪念馆先后启动了高校巡展季、部队巡展季等在特定时间段开展的具有针对性的巡展活动。近日,纪念馆又与武汉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联合,开启了地铁巡展季并与该单位共建党员教育学习基地。巡展活动将各大地铁换乘站点作为红色阵地,让全国各地的乘客利用“碎片时间”参观红色展览。活动还开创了多个第一:是武汉、湖北乃至全国的红色纪念馆第一次在地铁站空间举行公益性展览;是武汉地区文博行业第一次与地铁行业强强联合;是可预见的武汉地区观众日流量第一的巡展。

    小规模——大担当

    随着全国各地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积极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纪念馆自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已成为各机关、企业、部队、高校等组织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的首选场所。武汉市委全体领导班子成员今年7月1日在这里举行主题党日活动,参观红色展览,重温入党誓词,感受往日的城市荣光。

    据统计,开馆一年来,纪念馆共接待观众近15万人,这样的观众量,对于一个规模较小的纪念馆来说是惊人的。

    在该馆,除文物展品外,有两件东西最为工作人员珍视:一是观众留言簿,另一件则是观众们留下的各色创意便笺。开馆一年时间,观众留言簿就被写满了整整11大本,留言总计近万条。“展品丰富,形式多样,很生动地宣传革命历史,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是一处极有历史价值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里真好看!作为‘90后’,虽然没有经历这些历史,但仍感震撼。”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纷纷在留言簿上直抒胸臆。而观众们在纪念馆后门粘贴的各色留言条,则是纪念馆工作人员的创意之举——观众可在进入纪念馆时领取一张彩色便签,参观过程中可随时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离开纪念馆前留在出口指定区域。这种个性化、人性化的设计,无疑让这座有着厚重历史氛围的纪念馆瞬间活泼了起来。

    “每每看到观众的各种留言,我们都能感觉到社会公众对红色历史的兴趣,能感受到他们满满的正能量。为让纪念馆的工作能不断得到观众的认可,我们这些文博人责任重大。”纪念馆工作人员说。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