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文化交流
  标题导航
“小康社会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高峰会议在成都市龙泉驿区召开
《龙泉驿宣言》倡议
声音
龙泉驿区公共文化服务的“金字招牌”
探索文化小康发展的“龙泉路径”




 中国文化报 >  2017-09-29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索文化小康发展的“龙泉路径”

    付远书

    近年来,随着整体经济规模的持续攀升,龙泉驿区响亮提出了“建设与经济实体全省第一相匹配文化强区”的目标,主动抢抓现代公共文化“两项试点”的契机,围绕“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这一主线,以“构建设施先进、功能健全、运行高效、惠及群众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小康社会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路径。

    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开展,设施是基础,投入是关键。龙泉驿区在文化设施投入上不仅毫不打折地做好了“规定动作”,还增加了两个方面的“自选动作”,其一是以创建“读书之城”等特色文化活动为载体,主动增加相关投入;其二是建立健全了公共文化财政投入的动态增长机制——近5年来,龙泉驿区公共文化财政投入每年同比增长约11%;10年来,区镇两级文化投入已超2亿元。

    目前,龙泉驿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现了全域覆盖,共建成公共图书馆6个,公共文化馆1个,市民艺术学校总分校约40所,乡镇文化站12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140余个,文化广场107个,群众文艺团体120余个,初步实现“城乡互融共建完全一体化”和“城乡互动共享基本均等化”。尤其是图书馆三级总分馆实现了全域高标准覆盖,按照总分馆制,龙泉驿区图书馆现有1个总馆、5个直属分馆,并在12个街办镇乡设立分馆,此外还在村、社区、企业及部队、养老院等处设馆外流动图书服务点、电子阅览室170多个。

    在龙泉驿区,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市民享受文化发展繁荣成果的最直接方式。针对城乡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需求,龙泉驿区“以需定供”着力兴办市民艺术学校。自2007年首个区市民艺术学校成立以来,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40余所市民艺术学校,共有61个科目、224个教学班次,累计培训学员超过11万人次。通过文化艺术“引领人、塑造人、提升人”,龙泉驿区相关部门帮助城乡群众实现了从文化艺术的旁观者到文化艺术的参与者、消费者、传播者、创作者的根本性转变。

    龙泉驿区文化体制结构改革也取得关键性成效。全面开通了图书馆多馆集群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以及“一卡通”服务至村、社区的100%覆盖,成为今年文化部等5部委提出的《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的最好案例之一。同时,设施均衡化布局也持续提升了龙泉驿区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

    此外,龙泉驿区正抓紧规划建设区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和歌舞剧院“四馆一剧院”等重大文化地标,其总建筑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现已确定了规划选址方案,预计2018年动工建设。区委、区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已组织多次考察学习,聘请具有国际视野的团队,力求将“四馆一剧院”打造成集中展示区域文化特质和文化魅力的城市会客厅。

    近年来,龙泉驿区公共文化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不仅在2013年成为“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免检区”,更屡获嘉奖:龙泉驿区区文化馆、图书馆被中宣部、文化部表彰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区文体局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被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表彰为全国先进集体。总之,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已经成为龙泉驿区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