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理论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钱谷融,批评家的风范
何谓大师?
树业、建功因何在?




 中国文化报 >  2017-10-09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树业、建功因何在?
——李树建表演声腔艺术与文化传播研讨会综述

    本报记者  刘  茜

    9月21日至28日,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等主办,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承办了“河南戏曲进校园——豫剧名家李树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演出活动”。活动包括李树建艺术展、其代表剧目《程婴救孤》《清风亭上》《苏武牧羊》展演、艺术讲坛、艺术课堂、学生分享会,并且北大豫声剧社得以成立。重在跨界交流、重在体验分享,这一场艺术盛会不仅在首都高校中刮起豫剧风,更是得到社会各界关注,尤其文艺、戏剧界专家的好评。

    其间,在北京大学举行的李树建表演声腔艺术与文化传播研讨会,来自全国政协、中国剧协、河南省委宣传部与文化厅的有关领导,戏剧影视界的部分专家、艺术家与会,对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在豫剧表演艺术与文化传播上所做的突出贡献进行了深入研讨。

    “豫剧李派应当是成熟了”!

    与会专家认为,李树建的表演声腔艺术在传统中创新,还对话剧、影视等其他艺术形式兼收并蓄,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

    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话剧团团长王宏用三个关键词来形容李树建的表演:突破、发展、融合。表演个性鲜明、师于古又不拘于古,唱腔既有豫西调的苍凉,又有豫东调的明朗,既有京剧的细腻又有秦腔的苍劲。在崇尚程式化、假定性表演的戏剧舞台上,他的表演透着可信、可亲、可感、可触的魅力,在台上全身心投入,产生的代入感可以直指人心,满足了观众的情绪宣泄与释放,达到了至高的审美境界。这种美是舞台艺术之美,是戏曲之美的集大成者。“一个院团,一个剧种,一定要有领军人物,要有艺术功底,创新精神,有胆识,有魄力,有戏骨,有艺魂的领导人,李树建老师做到了这一点。”

    九十高龄的著名表演艺术家蓝天野全程观看了李树建的三场演出,每一场都感动到落泪。他夸赞李树建唱腔、身段、做派,功力深厚,保持了民间的、生活的、接地气的特点,而且和戏曲程式化的表演结合非常好。具体到三部代表作品,《程婴救孤》(忠),《清风亭》(孝),《苏武牧羊》(节),把中华民族价值观表达非常充分。作品能够打动人、让人思考,是难能可贵的。

    “戏曲演员向话剧学习、吸收,李树建是一个典范。” 北京人艺院长任鸣表示,自己在观看《程婴救孤》时明显感受到这一点。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主任王绍军认为,李树建表演艺术的感染力,不局限于戏曲老生固有的程式化表演方式,而是积极吸取话剧和影视表演的内在体验方法。

    表演艺术家李法曾说自己过去接触到一些戏曲老师、前辈总是发言就说:“千万不要搞成话剧加唱。”但是李树建能够在保持戏曲传统的前提之下,向其他门类的艺术学习,向话剧、影视学习,比如艺术体验——这个戏演了那么多场,为什么还那么鲜活?尤其是老戏,张嘴总是那个词,怎么演生动?张嘴就说,那不行,必须重新体验,李树建做到了,所以每一场演出都是鲜活的。

    除了善于向姊妹艺术学习,李树建更能在戏曲本体上博采百家、融会贯通、善于创造,广大戏迷喜欢他总能“老戏新演”,既有麒派韵,又有马派风。

    “豫剧李派应当是成熟了”!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研究员李小菊在会上给出这个论断,她说有三方面原因支撑:一、唱腔发挥了豫西调的苍凉悲壮的风格,又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和人物性格特征。二、 “忠、孝、节”三部戏,有技而无形,个人风格特别突出。三、还有大量的拥趸,观众、弟子非常多。

    “李树建的唱派应该是水到渠成,众望所归。”河南省豫剧音乐协会会长朱超伦也说李树建在艺术创造上多有突破:突破传统自成一格,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使声音色彩多变;突破调式把豫剧老生的唱腔降到B调,使其面目一新;突破门户,兼容并蓄到自己的唱腔中。

    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巴图认为,李树建会在中国戏曲史上有自己特殊历史位置,因为他有多方面的贡献:是人民艺术家、有典型性的地方戏曲流派的创建者、剧种乃至戏曲的领军人物、地方戏的重要贡献者、中国戏曲国际传播的代表、戏曲院团的卓越管理者、中国戏曲的教育家。

    “豫剧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如上所见,这届盛举是跨界演出,这是豫剧首次这样尝试。除了影视界蓝天野老师连看三场演出,影视明星林永健、赵保乐、郭达、杜旭东,音乐界徐沛东、阎维文,航天英雄刘洋、陈东,还有部队官兵等,看完演出后都发表感言或发微信祝贺。

    “李树建带领他的团队走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是豫剧发展史上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河南省委宣传部副巡视员赵钢说,上世纪50年代,在以常香玉为代表的艺术家的带领下,豫剧有了全国影响。如今,在李树建的带领下豫剧走进中国最高学府,标志着豫剧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李霞介绍,河南豫剧院2013年成立以来,担当起了豫剧发展的龙头作用,特别是李树建作为豫剧新时代的领军人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们先后召开了全国豫剧院团长的工作会议,连续两年在北京举办了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豫剧的推广和传播得到了提升。同时,李树建带领着豫剧院先后到访27个国家和地区,应该说把豫剧提到了一个崭新水平,开启了一个新篇章。”

    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康式昭评价,李树建将他的“忠孝节”三部曲带出国门,不仅仅是从表演艺术角度扩大了中国戏曲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将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被不同信仰、不同地区的民众认可,意义非常重大。

    解放军报的文艺评论家陈先义认为,常香玉大师把豫剧推向了全国,现在李树建院长瞄准“下好全国豫剧一盘棋”,且让豫剧走向世界,他实现了这一梦想。

    这一次活动给予北大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陆地的启示就是,传统文化能够在今天找到观众,更可以被青年人接受,关键看是什么内容,又以何种形式展现,“旧瓶也可以装新酒。”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唐金楠说,在过去12年,北大在戏曲尤其是在昆曲的具体推动方面,已经积累了好的经验,未来期望与李树建一起联动。

    戏曲振兴需要这样的正能量

    “优秀的艺术家不仅仅是在艺术上取得成就,做人应该是响当当的。”与会者认为李树建不辞辛苦地推动豫剧、推动戏曲发展的原动力是他对于豫剧的爱,对整个戏曲发展的强烈责任感。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副主任、河南省政协原主席、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会长王全书称赞李树建:精心打造传统美德三部曲;带动流派的名家名角;倾心培育人才提携新秀;走出去,请进来,彰显领军人物的责任与担当;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导向。

    中国文化报社副总编辑徐涟表示,李树建的艺术魅力以及他心胸、眼界、气量、视野所产生的凝聚力,他的奉献精神所具有的感召力,使得他把河南豫剧演员团结在一起,也把全国豫剧界团结在一起,并因此成为中国豫剧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在他身后,还有一个长年默默奉献的团队。这源于传统戏曲的力量,也是李树建一系列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精神力量。戏曲振兴需要的正是这样的正能量。

    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钦佩李树建带领河南豫剧院闯出了一番天地。中国艺术报社总编辑康伟认为,李树建和他的团队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又尊重艺术规律。

    “看李树建的戏,我眼不停地看,耳朵不停地听,心不停地想。”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王明义说,李树建既是优秀演员让人看戏入迷,也是优秀的共产党员,他有为戏剧事业发展繁荣的远大理想和抱负,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王明义还对自己家人说,李树建是艺术工作者,他的精神值得学习,我们学不会唱戏,但要学习他的艺德、艺风。

    还有不少虽未参会但发信祝贺的戏迷。如原总政保卫部副部长刘来运少将就自称是粉丝,他认为李树建对中国豫剧的贡献有三:“第一,把河南豫剧变成了中国豫剧,变成了最有生命力的戏剧。第二,着力培养豫剧人才。第三,连续两年举办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大进京、大推广、大发展,这些贡献是历史性的、前所未有,当中有李树建的巨大努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