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克非
国庆长假后,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26名曲艺系新生正式进入紧张的学习中。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曲艺系于2016年10月成立,开办评书表演和鼓曲表演两个专业。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则成为全国第一家自主建设曲艺表演学科的高职院校。
为了培养出符合新时代特色的曲艺人才,日前,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邀请刘兰芳、王印权、赵玉明、常祥霖、田战义等曲艺界专家学者召开了教学研讨会,就如何科学合理地传承保护曲艺,建立课程教学标准,解决课程设置及曲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难题展开研讨和探究。
“师带徒”模式有待升级
2016年,教育部新增的专业目录中添加了曲艺表演专业,该专业和戏曲表演、舞蹈表演等艺术门类一样,拥有了自己的专业代码,并且在专业简介中明确提出了培养目标、就业方向、主要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与实习实训等具体分项要求说明。至此,我国零星分布在艺术类院校中的曲艺类专业的建设目标得以明确,开始探索规范、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刘侗在座谈会上表示,一直以来,曲艺都是靠“师带徒”模式相传。随着时代的发展,曲艺的传承更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仅依靠传统方式已经不足以支撑曲艺事业的蓬勃发展,必须依赖现代高等教育。
“正规院校教育更注重人的素质培养,便于人才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生活。” 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表示,学校教育的能力和实力都远远优于一两个老艺术家的培养力量,所以曲艺走进课堂是大势所趋。年轻人经过系统的院校教育后,再由老艺人和学生双向选择后继续深造,是未来曲艺教育的大方向。
曲艺理论家常祥霖也认为,曲艺是一门“庙堂”与“江湖”相结合的艺术,但在传统“师带徒”的教育模式中,往往存在着缺乏基础美育教育、学生缺少转益多师的机遇等问题,而课堂教育正是增加了美学教育和接受多位老师全面指导的可能性。
评书表演艺术家田战义则认为,曲艺教育进入高校的最大意义在于去粗取精,把这门传统艺术进行筛选、甄别后取其精华保存。在传统“师带徒”的教育模式中,徒弟会学习模仿师父的一言一行,师父的长处和缺陷往往都会被徒弟所继承,统一规范的课堂教育模式对于曲艺发展有诸多益处。
老曲艺传承面临新问题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曲艺系系主任、评书表演教师张怡表示,通过几年的教学探索,发现曲艺教学需求与其他表演形式的教学需求不尽相同,曲艺学生需要掌握的表演技巧相对复杂,涉猎的知识门类更加多样。不仅如此,由于曲艺从业及传承的特殊性,需要院校培养的学生既有“学院派”的严谨、认真、包容,同时要了解掌握行业内的生存之道,让学校教学与民间传承相辅相成,培养出符合当下社会文化建设和市场需求的曲艺人才。
据张怡介绍,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评书表演和鼓曲表演两个专业的10门专业课已初步建立课程教学标准,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素质拓展课等,从知识、能力、素养三个方面进行教学。虽然大致的教学单元模块已见雏形,但困难依然存在,如哪些名家名段应入选实践课的自编教材;理论课虽有现成的教材,但是优秀的教师资源非常匮乏;身训课的训练课程往往属于戏曲类,缺乏针对性等。
“教授段目时,我们常感觉把握不准教学方法,缺乏现场操作感,最终变成了让学生死记硬背。”天津艺术职业学院评书教师、青年评书演员关永超告诉记者,曲艺教育在教材方面也缺乏范本,很多老先生的私人讲义在他们去世后并没有留下来,导致曲艺教材的编写任重道远。
完善课程建设,加强合作联动
为弥补教材和教学方面的短板,专家建议,应选取经过专家论证、被大家共同认可的经典作品开展教学;增加长篇评书的教学比重;聘请专业的评书演员在固定的时间来学校演出、分析和交流,会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90岁高龄的鼓曲艺术家赵玉明还建议,应教授学生如何与观众交流,如何吸收其他艺术门类的精华,让曲艺艺术保持生命力。
关永超建议,面对相对匮乏的教学资源,开设曲艺表演专业的学院之间可交流、互换资源,老师不动学生动,学生就能体会到不同学校和教师的风范,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曲艺作为我国优秀文化遗产,是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是北京文化中心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必须选好路径和方法,把曲艺教育工作做到位。”刘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