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晨声
由中国侨联文化促进会发起主办的“‘一带一路’中国火锅产业发展峰会”近日在重庆召开。来自国内外包括“刘一手”“海底捞”“德庄”“香天下”“澳门豆捞”“苏大姐”“小肥羊”“五斗米”等火锅界知名品牌在内的500多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上,海内外代表紧密互动,沟通信息、交流经验,并发起了“全球华人火锅发展联席会议”倡议,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启动“中国火锅‘一带一路’大篷车行动计划”,激活“点火吧——火锅线上互动平台”,从供应链保障、基金平台建立到相邻产业辐射等话题的热议,呈现出始料不及的盛况,也给了我们太多的启迪。
据相关资料显示:在全国餐饮业3.5万亿元的GDP贡献当中,火锅收入占据1/3还多。火锅产业催生的巨大产业链几乎涵盖种植、养殖、加工、物流、制造、商务贸易等各个行业。而这样一个覆盖于中国各个地方的餐饮形式,现在正成为让世界各国追捧的中国式餐饮现象,仅“刘一手火锅”品牌就在世界近40个国家开启了分店。火锅自身的产业特质、快速发展趋势和火锅产业发展升华出的火锅品牌价值,让我们看到一种日益清晰的火锅文化现象。面对“一带一路”国际战略营造出的巨大发展空间,以什么样的产业体系和文化自信去信步国际市场?让我们不得不认真审视和研究中国火锅带来的有益启示和可贵探索。
从中华文明肇始的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史前文明的原始石器、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夏商时期繁荣的青铜器皿,都是直接的食物采集、加工、存放和使用器物。火锅文化的诞生和传承,起源于原始的食物加工手段。作为青铜器代表性器物的鼎、簋、尊等应该是火锅文化的最早雏形。说起火锅,过去只把它当做一种餐饮现象,可当一种现象成为一种普遍的认同时,就是一种文化习俗,就非常值得重视和研究。过去有不少缺乏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行为,常常导致虽然有很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和总量,但缺乏了文化自信的民族力量展示,缺乏文化自信走向国外的对话语言。党中央提出“一带一路”、提出“文化兴国”,不是因为中国文化本身的弱化,而是因为中国要有与世界对话的语言,要有与世界对话的权利和自信。
中国餐饮从视觉上和味觉上得到世界青睐,什么是可以典型地代表中国走向世界的中国餐饮文化?应该讲,火锅可以最真实地代表中国的味道、中国温度、中国形象和中国精神,去温暖全世界。
火锅的特质,既包括了器物的材质和造型,又包括了原始的和加工的食材,有着丰富的调料和配料,还有着非常讲究的餐饮环境和礼仪。中国的火锅有着各地鲜明的风格和特色,成为既具普适性又具有个性特征的餐饮形式。而闻名全国的一些火锅品牌店,又以自己的企业文化形成新的市场支撑和品牌吸引。以特有的经营战略,不仅传递火锅的温度,更要传递情感的温暖,这就是文化,这就是我们的火锅有理由走向世界最根本的要素。
中国火锅要代言中国餐饮,要代表中国形象、中国气度走出去的时候,就一定要有自己完整的中国语汇和民族文化力量。既然代表国家,就要拿出国家品质来。这时候品牌建设就由个体品牌成为企业品牌,然后由企业品牌成为国家品牌。如果一个地方要打造国际化大都市、要做国际化商业舞台,搞一个国际产业市场、品牌市场聚集,没有中国这个品牌的进入和支撑,这个地方的市场品质就是一种缺失。所以品牌建设是火锅行业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在品牌建设上有两个层面:一个就是把现有的火锅品牌,在文化战略指导下高端地去做好;再一个就是能够让个体品牌突破自我空间,共同整合一个国家品牌,形成一个实力聚合。虽然过去习惯以陶瓷作为中国的一个形象代言,但“一带一路”的国际通道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火锅作为中国的文化主题、文化符号、文化温度、文化味道走向世界的时候,它以什么样的最直接的、视觉的、感动的东西让消费者品味它、记住它,很重要。中国的餐饮、菜系丰富多彩、美不胜收,但很难准确概括和表达,想到的只是味道,无法归纳一个典型形象。今天提出火锅文化,似乎找到了一个能让世界认同的中国餐饮文化介质。
真正感动的不仅是火锅的味道和对味蕾的刺激,还有火锅产业创造者的精神。“刘一手”也好、“海底捞”也好,还有众多火锅业内品牌精英,经历了艰难起步,一刀一刀、一盘一盘、一锅一锅做起来,聚合成一种市场引力,有了自己的品牌,有了强大的经济实力,他们需要的是一种担当和责任,需要中国火锅走向世界。现在,火锅已经能够成为中国餐饮业的一项主流产业,火锅的产业链拥有了巨大的供给侧板块,中国火锅无论在世界各地哪里开张,都是异常火爆。
我们能为中国火锅做点什么呢?中国火锅、企业品牌、产品品质,已经足以具备打天下的能力。当走出国门的时候,不能单枪匹马、势单力薄地去面对世界。必须有民族品牌、国家意志、有世界语言才具备走进世界舞台参与竞争进而占领世界餐饮市场,用中国文化来对世界宣示中国形象和中国气质,这就是火锅要走向世界的担当和责任。火锅店要成为一个文化集居点和旅游体验地,要让游客不是过客而成为吃货,让他们闻香下马、知味停车,掏钱畅享。每一个火锅店不仅是一个餐饮店,也是领略中国文化、体验中国文化,进行旅游和中国文化定制的一个集散地。这才是一种升华,才会在本产业的完整性之外和横向的其他产业打通,形成巨大的产业辐射主体。火锅是个“纲”,举起火锅,带热旅游,撬动消费。
“一带一路”提供的是一个走向国际的思路,指给的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天地。今天,时不我待,就是要为火锅走向国际来搭建服务平台。包括品牌建设、媒体推广、主题打造、法务支持等等。中国火锅处在一个历史关头,发展思路是否可以这样:第一,要专业化编制中国火锅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对火锅产业实行科学分类、科学指导和科学发展,走出国家战略之路,形成权威数据发布,实现火锅业规范化发展。第二,创意策划中国火锅产业年度博览会,搭建中国火锅产业发展交流平台,促进火锅业体系化发展。第三,启动和加强火锅文化与学术研究,推进火锅申遗工作。火锅制造业不仅代表了中国材料科学、制造业技术水平,同时颇具民族特色。火锅推向世界必然会把中国筷子的使用推向世界,所以在供给侧这方面能做的文章还有很多。第四,要制定中国火锅走向国际的标准,要培训高端人才,要做中国火锅业走向世界的示范产业和品牌聚合。
中国火锅正在走向“一带一路”,前途光明,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