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广东记者 谭志红
连日来,广东省各级文化部门紧扣“喜迎十九大”这一主题,充分利用中秋、国庆假期,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用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为群众送上充满正能量和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大餐,充分表达了广东人民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美好祝愿和喜悦心情。
其中,由广东省网信办、文化厅联合开展的“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广东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综合运用图文报道、微视频、H5、VR、视频直播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在非遗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非遗热潮。活动期间,共有30多家新闻网站、客户端和自媒体的记者编辑50多人(次)参加70多场/次活动,采写、刊发稿件150余篇,相关专题新闻报道累计点击量逾300万次。尤其是在网易、南方+等平台开展“广州非遗二代上直播”“家国同庆人月圆——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系列活动”“广式宫灯亲子体验课”等图文、视频直播,网上阅读、收看、参与讨论量近50万人/次。网民普遍认为这些活动有特色、有创意、有亮点,对激活岭南传统文化生机与活力,推进岭南非遗传承发展有重要意义。
为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水平,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广东省文化厅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三百工程”惠民活动,以“群众点单,政府送餐”的形式,为基层送去展览、讲座、演出。为了以语言艺术形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月11日,“2017年广东省文化厅公共文化服务三百工程惠民讲座——(源城片区)语言艺术培训班”在河源市源城区图书馆四楼举办,邀请第十九届“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高侠授课,来自全市近百名语言艺术爱好者参加了培训。10月13日,由广东省文化厅主办的“中国革命道路和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展览”在乳源县展出,本次展出的内容主要有“中国革命道路”“改革开放历史的巨变与启示”等共41版。
文艺院团充分发挥文艺精品鼓舞人心、陶冶情操的作用,创作、组织高雅艺术进社区、进校园、到基层开展惠民演出。广东省友谊剧院和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携手合作,组织话剧《盛夕楼》在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文体馆连续举行15场教学和惠民演出。9月28日、29日,由韶关市粤北采茶戏保护传承中心精心创排的现代采茶戏《枫树湾近事》在星汇电影院(韶关剧院)上演。该剧以精准扶贫为主题,将国家级非遗项目粤北采茶戏表演融入了时代特征,吸引了众多韶关市民和戏剧爱好者观看。
为喜迎盛会,各地文化部门精心策划了多场文化活动。河源市先后举行了第三届“喜迎十九大·添彩中国梦”美术书法作品联展、喜迎十九大——《庆国庆·迎中秋》民乐音乐会、“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开展、“唱响主旋律·喜迎十九大”河源市合唱团专场演出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其中,河源市第三届“喜迎十九大·添彩中国梦”美术书法作品联展共展出作品139幅,其中美术作品87幅,书法作品52幅;筹备半年多的“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占地500平方米,呈现了河源市各级非遗名录代表项目,以实物、图文等形式,展示了河源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唱响主旋律·喜迎十九大”河源市合唱团专场演出用慷慨激昂、雄壮嘹亮的歌声,展现了河源儿女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又如惠州市于10月2日晚举行了2017年惠州市青少年合唱专场音乐会,意气风发的青少年们用纯真的歌声共同唱响中国梦,抒发了对党与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而深圳市宝安区则举行了“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当代名家书周文彰诗词作品展”,展览由国家行政学院书画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中华书局主办,展览当天还举办了《周文彰诗词选》(修订版)出版座谈会。
一些基层文化站也结合当地群众的需求,将文艺精品送到群众家门口。如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文化站从9月21日开始,连续举办了9场文艺晚会。连日来,大沥都市剧场先后举办了区文瀚闪电钢琴音乐会、顺德周末艺术现场·南海大沥都市周末剧场舞台艺术精品展演等系列活动。10月15日晚,顺德区大良街道举办了《辉煌铸造梦想 前景更美好——回望十八大喜迎十九大文艺晚会》,晚会通过交响管乐合奏、歌唱、舞蹈、小品等艺术形式,表达了大良群众对祖国富强、人民幸福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