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评论
  标题导航
深入生活、厚积薄发,方见风采与魅力
内地与港澳文化青年入川采风交流
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傅全香逝世
山东菏泽出台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中国儿艺推出《成语魔方(四)》
图片新闻
“澜湄文化行”在泰国邂逅的美丽
图片新闻




 中国文化报 >  2017-10-27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入生活、厚积薄发,方见风采与魅力
——第十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好剧论坛”综述

    本报记者  罗  群

    近年来,中国戏剧创作取得长足发展,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既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又在思想性、艺术性上颇有建树。文艺从“高原”向“高峰”攀登过程中,有可贵经验需要总结,也有困境与难关需要攻克。10月24日,第十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举办“好剧论坛——时代的风采,艺术的魅力”研讨活动,业界专家汇聚一堂,聚焦当代中国戏剧创作积极建言。

    克服创作同质化倾向

    戏剧人的创作紧跟时代步伐,这一方面使得重大时代课题得到全方位艺术表现,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创作同质化的问题。对此,知名作家唐栋表示:“题材跟风要不得,承载特定的主题、思想,可以选取独特的、有个性的题材或角度。比如写建党主题,大家很容易想到写上世纪20年代的大上海,这就容易导致题材扎堆,完全可以再深入思考一步,从一个基层党支部写起,以小见大。”

    写作角度独辟蹊径需要编剧拥有强大的原创力。“能力来自学习和积累,除了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还要有充足的剧场经验。”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话剧团艺术指导、知名编剧李宝群说,“我1984年大学毕业,直到1990年才有第一部作品搬上舞台,这期间在不断积累、训练、提高。”据了解,李宝群走心创作的农民工题材话剧《长夜》,积累、酝酿了10年。

    不仅体验生活,

    更要沉浸于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创作者需要深厚的生活积累,其能力才有得以发挥的空间。唐栋表示,为了某一个特定主题而体验生活是必需的,同时也是不够的,应当沉浸于生活,全方位捕捉、积累生活中的故事,尤其是细节。“这个过程就好像今天得到一袋水泥、明天得到几块砖,长期坚持下来你会惊喜地发现,可以盖房子了。”唐栋说。唐栋创作话剧《麻醉师》的过程正是如此,他前后采访了30余位麻醉师,形成了30余万字的采访记录,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动人的故事情节便水到渠成。

    对生活的体验与沉浸不仅适用于相对写实、生活化的戏剧,也适用于写意化、程式化的戏曲。河南豫剧院副院长、剧院三团团长贾文龙主演的豫剧《焦裕禄》感动了无数观众,塑造焦裕禄形象时,贾文龙的许多灵感与表演设计就来自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总结。

    “我读了许多有关文章,到焦裕禄工作、生活的地方采风,听兰考群众回忆焦裕禄,搜集焦裕禄的照片,模仿他的动作、神态。后来团里同事说,我生活中吃饭、走路的样子都有几分像焦裕禄了。”贾文龙说,“我把生活与程式结合起来。为了表现焦裕禄肝痛难忍又要为民解难的境遇,我运用了跪蹉、滚背等技巧;为了表现焦裕禄带头抗洪救灾的情境,我运用了劈叉等技巧;展现治沙、抗洪的舞蹈也高度戏曲化。”

    推出贴近当代审美的作品

    艺术创作归根结底要服务于人民群众。文艺作品与当下中国社会、文化对话,贴近当代审美至关重要。李宝群表示,创作者关注当下,就要有敢于直面真实、直面矛盾的勇气,同时直面现实绝不等同于浅白直露。“创作者必须深谙艺术的规律,守住艺术的品格。”李宝群说。

    不仅现实题材创作是如此,历史题材或者外国题材,其思想、情感也要与当下中国社会有所共鸣,才能被观众接受。由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卢昂执导的淮剧《小镇》取材于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小说《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卢昂对其做了充分的本土化处理。“原作讲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伪善,我把主题调整为人犯错以后的灵魂救赎,更容易引发国内观众共鸣。”卢昂说。

    知名导演张曼君对现代戏创作情有独钟,她一直努力尝试在体察、感悟生活后,创造出一种既不脱离“以歌舞演故事”的特色和自由的时空观,同时又不过于程式化、走“心灵路线”的表演模式,从而使传统艺术更贴近观众。“只关注技术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回到民族审美之中,从美学和思维形态层面,让丰厚的传统为当下戏剧创作提供资源和灵感。”张曼君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