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评论
  标题导航
以更加昂扬的姿态,为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不懈努力
“微”收藏里的时代讯号
传承传统文化需要“三化”
美丽乡村建设 艺术大有可为
留住工业文化的温馨记忆




 中国文化报 >  2017-10-27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美丽乡村建设 艺术大有可为

    安丽哲

    近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和宋庄树美术馆联合主办的以“艺术参与社会建构的时代”为主题的第二次中国艺术乡建论坛在北京宋庄召开。会议的一个鲜明主题就是倡导艺术家和艺术人类学家在乡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在国家顶层设计和民间文化自觉的合力之下,乡村建设在整体上呈现出多主体参与、多样态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在一些地方也出现了思维片面、方式单一、盲目效仿、粗糙雷同等现象。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思想认识、规划设计、项目管理等各个层面对症下药,其中嫁接艺术的力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康德说:“人不仅是政治的人、经济的人、也是审美的人!”从原始社会开始,审美活动就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长河中,审美活动,尤其是作为其集中体现的艺术活动对人类文明的积累和前进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方李莉研究员在研讨会发言中,以人类学视角观察了艺术和社会关系的三次变动,即开启现代艺术、结构化“行为艺术”和艺术化社会实践三个阶段,她认为,在当代中国,不少乡村不但要富起来,还要美丽起来、时尚起来、生动起来,这其实是一次生活方式的变革,在这种变动中,艺术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把文化理念的颗粒和散在的文化孢子进行激活、凝聚和化合,创造出更加贴近大自然,符合人类心灵的环境和氛围,实现乡村文明的深层复兴和有效提升。

    实际上,近现代以来,在工业文明和帝国主义的紧逼和压迫之下,面对中国农村衰败的现实,晏阳初、梁漱溟、杨开道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处心积虑为改变中国农村面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但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解决了民族独立和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中国农村问题的解决才真正具有了坚实的基础。当代中国国力大大增强,城镇化水平迅速提升,乡村建设的问题再次凸现出来。在如今,艺术家已经活跃在乡村建设领域,在此次宋庄的艺术乡建论坛中,多位艺术家分享了参与乡村建设的案例、经验和反思,发人深省。甘肃省天水县石节子村的案例引起了与会专家的热烈讨论,一个贫困县里最贫困的、只有13户人家的小村落,在艺术家的努力下,变身为引人注目的大地艺术馆,成为标志性的文化符号,有效实现了村民素质提升、村落文化建设提升和脱贫致富多重目标的整体实现,这是艺术乡建功能的生动体现。让人鼓舞的是,如今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次代表大会所作的报告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定义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至今,已经过去了36年,这36年中,绝大多数农村解决了温饱,农民的需要也从“物质文化需求”转化为“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也提出了激动人心的“乡村振兴计划”。可以预见,在这一宏伟计划的实现过程中,富有历史担当、充满进取精神的艺术家,将为解决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矛盾贡献力量,为中国乡村建设史、文化艺术史书写饱满辉煌的篇章。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