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艺术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评论
  标题导航
把党的温暖唱到老区人民心坎上
井冈的精神 青春的火
文化陕西:欢歌盛世 舞动幸福




 中国文化报 >  2017-10-27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陕西:欢歌盛世 舞动幸福
——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群星奖大赛述评

    舞蹈《毛乌素沙漠的女人们》   张安洵摄

    表演唱《火塔塔》  张安洵 摄

    小品《二狗脱贫》  张安洵 摄

    甄  亮    甄  业

    今年9月15日,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3周年之际,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陕西省文化厅承办的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在陕西榆林启幕,这也是陕西省艺术节首次由省会以外的城市承办。作为陕西省艺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群众艺术最高水准的奖项,陕西省群星奖大赛同时进行,陕西的文化工作者们用陕西文艺发展成果集中展示的形式向党的十九大献礼。

    自2015年以来,陕西新创群众文艺作品318件,其中,音乐类节目板胡与鼓《丝路欢歌》、戏剧类节目秦腔小戏《哎呀呀》还获得了2016年在陕西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据悉,本届陕西省群星奖从今年6月启动,共有379个演出单位的252件作品参加,参与创作辅导及演出人员共计7406人。218场选拔赛观看观众达到8.7万余人。最终有63件优秀群众文艺作品进入决赛,包括音乐类18件、舞蹈类15件、戏剧类19件、曲艺类11件,代表了陕西近3年来的文艺创作优秀成果。

    文艺作品要留得住文化根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陕西省文化厅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提出“文化自信下的文化陕西建设”理念,打造具有陕西特色的文化品牌,启动“‘国风·秦韵’传统文化系列工程”。同时,以2016年陕西举办中国艺术节为契机,打造永不落幕的艺术节,通过举办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陕西省艺术节、陕西省现代文化艺术节和书香文化阅读月(节)等品牌活动,支撑文化陕西建设。

    文化陕西建设从繁荣群众文艺创作抓起,此次群星奖决赛的63件作品,囊括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四大艺术门类,均是留得住文化根脉、积极进取、健康向上,能够以小见大,在表现手法上有所创新的作品,陕北的豪放、关中的倔强、陕南的清丽……大赛作品中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喊一声秦岭,我的父亲!”以歌颂新时期“长城”—秦岭脊梁为主题的男声三重唱《我家在秦岭》一经亮相,就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该作品用家住秦岭的祖孙三代孩子的口吻,歌颂父亲山以及秦岭的奇珍异宝,以个人梦、家庭梦汇聚中国梦,反映了居住在秦岭山区人民对故土的热爱,豪迈、激昂的歌曲也唱出了陕西人民鼓起劲头、追赶超越建设文化陕西的精气神。

    用音乐伴奏的群口快板《喜看今日新延安》、陕北说书《梦想在远方,一带一路情》《那一道道峁梁,那一道道川》以满满的获得感、自豪感抒发了感恩心、家乡情。其中,《那一道道峁梁,那一道道川》以圣洁的情感描述在那古老的陕北高原上展现的当代奇迹,该剧还参加了中国文联、中国曲协主办的“说唱中国梦,喜迎十九大”优秀曲目展演活动。

    “红红的火,红红的日子,红红火火地过。”表演唱《火塔塔》以陕北特有的历史符号陕北窑洞、剪纸和转九曲等,用陕北传统祈福的民俗“烧火塔塔”形式描绘了当代陕北农村欣欣向荣的新生活、新面貌。

    方言民谣《天真热》混搭街舞、广场舞,呈现出酷暑难耐的市井画面,传达出“天再热,人都要心平气和”、热出“人间温暖”的心声。由电子琴和流行歌组合演奏的《幸福就是biangbiang面》则释放出秦人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生活情调;独唱《韩原颂》唱出了司马迁故里的巨变;《真美汉中》以绿水青山浓墨重彩地吟唱了秦巴山区的妩媚妖娆……

    此次群星奖决赛,有一支来自聋哑学校的师生表演队格外引人注目。在老师手语指挥下,一群聋哑青少年手捧象征幸福生活的“大老碗”舞动着生命的“超我”……

    充满秦韵的舞蹈《麦香》在粗犷豪迈的“哪咦呀啊”吟唱中,透出欢歌盛世的快乐。器乐合奏《一路踏歌》抒怀幸福生活;一群呐喊劳动号子的关中小伙儿,在铁匠铺里挥汗如雨,一个纯情的少女手提水罐,给她心仪的哥哥送水喝,《打铁哥哥喘口气》传递出浓浓的爱意;女子群舞《巴山妹子洗衣裳》洗出的是憧憬未来的喜悦心情;《脚踩泥屐头顶帕》中一群美丽少女在田间释放出自信、灵动的情绪,她们在劳动中发明出中国特色的“踢踏舞”。

    少儿群舞《遗鸥》表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生态恶化,遗鸥无处安家,如今,红碱淖生态改善,遗鸥回来了……少儿群舞《汉水童谣》从芦苇丛中冒出的小精灵以自己的洁白装点大自然,警示着世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由一根香蕉皮导致母亲被滑到的小品《一根香蕉皮》提醒人们保护公共卫生环境,人人有责;小戏《三娃》更是从保护环境的角度,要求大家改变不良习惯,提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识。

    建设文化强省,就要发挥陕西历史文化的优势,3000多年的王朝建都史,不仅造就了陕西灿烂辉煌的三秦文化,也在三秦大地上留下了无数的文物遗迹与文化景观,这积淀千年的历史气息使陕西在建设文化强省的进程中有了独特的历史文化风骨。

    文化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根植陕西文化沃土,在精品战略的带动下,陕西舞台艺术创作如今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在陕西省文化厅的指导、鼓励下,3年来,陕西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牢记总书记的“四有”要求,不断创作出让人民满意的优秀作品,推出了一大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全方位展示着现代陕西的美好形象。

    以精准扶贫为背景的眉户剧《二狗脱贫》,在哭笑不得的剧情中让观众领悟出扶贫不能再走“大锅饭”的老路,更不能养“懒汉”,一定要“扶贫先扶志”。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基层干部作风如何转变?小品《乡长很忙》虽然有点夸张,却是扶贫干部“日理万机”的真实写照。一位忙忙碌碌的乡长,每天被各种琐碎的事务缠绕得不可开交,比如农村大嫂的邻里纠纷,菜农直接把萝卜销售到他办公室,亲戚老舅装穷要“吃低保”……

    精神扶贫是治根的扶贫。产业+科技+电商,走向脱贫致富路,小品《苹果红了》通过当代大学生村官与恋人在农村成功创业的故事,讲述了新一代职业农民的成就感和创造力;陕南特色的八步景戏曲《第一书记扶贫记》、小品《一言为定》都讲述了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动人故事;陕北二人台《新话题》中参加社区自乐班活动的成员自愿成立了志愿服务队,在社区开展结对子帮扶活动;小戏《红包》则通过医患纠纷,反映了农村医疗卫生扶贫工作的重要性。

    除了精准扶贫,陕西文艺创作也聚焦当下热点问题。武警支队长下中队检查工作,在用完餐后牙齿粘上韭菜叶子,中队长与士兵“纠结”着要不要给支队长提个醒……小品《翡翠镶牙》通过一个简单的事例,表现了要实现强军目标,首先要先治治“爱面子”的心病。小品《手机向后站》再现了人被手机“绑架”,亲情友情统统被手机“离间”的现实。

    每3年举办一届的陕西省艺术节,是陕西省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最具影响力的艺术盛会。本届群星奖作品题材广泛、思想内容丰富、舞台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多媒体、蒙太奇以及多种艺术元素的综合运用,极大地增强了本届艺术节的表现力。此外,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群星奖大赛,结束了以往艺术节没有群文工作者参加的历史,这是落实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实现公共文化产品质量提升、全民共享公共文化成果的生动体现,也是本届艺术节的最大亮点。同时,为确保评奖工作的公正、公平,本届艺术节还专门设立评奖监督委员会。

    “当前,陕西正处于全面落实‘五新’战略、奋力追赶超越的关键时期,有很多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伟大创举、深刻实践值得认真发掘、创作和展示。”陕西省文化厅厅长刘宽忍表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主动扛好“文化陕西”这面大旗,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以昂扬的精神风貌、精深的艺术思想、精湛的艺术表演、精良的艺术制作、丰硕的艺术成果,奋力谱写文化陕西追赶超越的新篇章。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