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毅
由陕西省政府主办,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榆林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9月15日在榆林开幕。经过连续演出及认真评选,于10月5日晚在西安易俗大剧院圆满闭幕。为期21天的艺术节里,代表三年来陕西文艺最新创作成果的专业舞台艺术“文华奖”(省级)评选在榆林各大剧院展开,这是自1987年以来,陕西省艺术节首次在省会西安之外的城市举办开幕式,并承载“文华奖”(省级)评选这样的重头戏。
在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筹办过程中,榆林各地各部门按照榆林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办好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喜迎十九大”的指示精神,精心组织、认真筹备。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榆林市筹委会办公室按照高水平、有质量、好名次的工作要求,提出了在精品剧目创作排演上拔头筹的工作目标,不但一次性推出了5部舞台力作参评本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奖”,更以首演的形式把大型原创音乐剧《余子俊》送上艺术节开幕式演出的舞台,受到各界关注和好评。最终,榆林市获得3个“文华优秀剧目奖”,在全省12个“文华优秀剧目奖”中占1/4。与此同时,在“群星奖”(省级)角逐过程中,榆林市再度斩获7个奖项,占获奖总数的1/3,榆林市人民政府还荣获本届艺术节特别组织奖,榆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获优秀组织奖。
“说起咱延绥甚有名,紧挨在边塞草原边,小妹子爱见那亲哥哥,他是我的知心人……”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开幕式上,榆林市重磅推出的大型原创音乐剧《余子俊》先声夺人,借助LED大屏幕上黄土大漠、边关冷月的意象,在邈远凄切的音乐中,一下子将人们的思绪带到了600年前先辈们的生活场景中,带到延绥巡抚余子俊在榆林修边、移镇、凿峡的历史感动中。逼真的舞台效果、熟悉的边墙遗存、传奇的人物故事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传递出隔世的温暖和力量。这便是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参评剧目《余子俊》的魅力所在。
挖掘人文内涵彰显榆林文化
由榆林市民间艺术团体——陕北煤海艺术团出品的音乐剧《余子俊》凭借真实传奇的人物故事、新颖独特的艺术形式、恢宏璀璨的舞台效果,让千余名观众在新近落成的榆林市文化宫内品味了一场艺术盛宴。与此同时,借助互联网直播,开幕式当晚,数十万观众在屏幕前领略到了该剧的风采。
榆林作为明朝九边重镇之一,其境内明长城的修建与完善是当年延绥镇行政中心北移的需要,这一功劳离不开封疆大吏延绥巡抚、四川省青神县人余子俊的贡献,他不遗余力修边筑墙、增兵戍守、开市通商,使榆林得到迅速发展,成为雄踞西北的塞上重镇。《余子俊》一剧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弘扬长城文化,演绎了余子俊截粮济民、收复河套、筑墙修边、移镇设卫、治学通商、民族和睦、凿渠垦田等功德政绩,用多元化的音乐风格讲述了古老的历史故事,让世代榆林人缅怀这位尽心边计、忧国忧民的国家栋梁,更可以弘扬长城文化、传承长城精神。
作为《余子俊》的总创意,榆林市文广局局长刘仲平介绍,一年多前,在收集了有关余子俊的大量历史资料后,发现余子俊敢于担当、不计个人荣辱的品格,在今天仍然传递着隔世的力量和温暖。源于对人物的信心和挖掘彰显榆林文化的责任,刘仲平说服陕北煤海艺术团的李小平、刘忠琴夫妇作为出品人投资大型原创音乐剧《余子俊》。导演陈蔚在了解相关情况后,也一直感慨史料很震撼,值得呈现,并最终在半年时间里完成了从创意到作为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开幕大剧的所有工作。
榆林制造是这部剧的重要特征之一。《余子俊》反映的是榆林这块热土上发生的事情,讴歌的是榆林史册上有血有肉的人物。剧作以黄土大漠、奇山秀水为场景,加入了红石峡、镇北台、明长城等榆林元素,以丰盈的陕北音乐为底蕴,汇聚成舞台上别具一格的《余子俊》。可以说,这部剧是深入挖掘余子俊的历史文化内涵、弘扬长城文化、传承长城精神的舞台艺术作品,是一部唱响榆林主旋律、讲好榆林故事、弘扬榆林文化的时代大剧,更是一张宣传榆林的文化名片。
原生态与当代艺术相融观众有共鸣
音乐剧《余子俊》共2幕11场,主人公的事迹在抒情的音乐、诗意的演唱、震撼的舞美中得以彰显。创作团队通过换场,特别是利用了多媒体、声光电技术与旋转舞台,将11场片段巧妙地串联在一起,极具艺术性和观赏性。作为一部音乐剧,《余子俊》很好地实现了说、唱、舞诸种艺术形式的快速切换,加之舞台科技的运用,艺术风格上凸显三大特色,一是充分表现中国气派和东方气质;二是结合边塞文化、榆林故事,张扬出浓郁的地方色彩;三是彰显时代精神和时尚元素。
为了让看惯了大秧歌、听熟了信天游的榆林观众能接受这部音乐剧,创作团队潜移默化地加入了一些榆林文化元素,如陕北说书、快板、陕北民歌等,移植了陕北自然地理特征,如砍头柳、边墙遗存、黄土沟壑、山峁梁涧等,使现当代艺术与榆林的原生态元素交融,形成多元化的舞台艺术风格。
为了确保艺术水准,在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榆林市筹委会办公室的直接指导下,陕北煤海艺术团邀请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获奖剧目《大汉苏武》的主创团队,著名舞台剧导演、中国音乐学院表演教研室主任陈蔚担任该剧总导演,影视剧创作策划人钱晓天担任编剧,青年作曲家张巍担任作曲,服装设计则由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副教授彭丁煌担任,邀请中国歌剧舞剧院和陕西省歌舞剧院的优秀演员唱主角,同时吸纳榆林众多舞蹈、歌唱专业人才加盟。
《余子俊》的演出阵容分为A、B两组,A组由主创团队邀请北京、西安等地知名演员主演;B组以陕北煤海艺术团演员为班底,吸纳了全市众多舞蹈、歌唱专业人才加盟组建。今后,陕北煤海艺术团将在不断打磨提升改进的过程中,实现该剧的常态化演出,让余子俊及其精神“活”在当下。
举全市之力办节榆林制造获赞誉
陕西省艺术节每三年举办一届,是陕西省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艺术盛会。艺术节以戏剧、音乐、舞蹈、歌剧、舞剧、话剧等舞台艺术为主,还包括“群星奖”(省级)评奖活动、秦腔艺术展、美术书法展等内容。本届艺术节在榆林市举办开幕式、“文华奖”(省级)评奖活动,在西安举办闭幕式、“群星奖”(省级)评奖活动和全省优秀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共展示54台剧目和80件群众文艺作品。
陕西省委常委、副省长、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组委会主任姜锋在致开幕词时表示,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适逢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三周年,意义更加重大、影响更为深远。三年来,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的“四有”要求,高擎精神火炬、勇攀艺术高峰,推出了一大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本届艺术节展示的文艺作品,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代表了陕西文艺创作的成果,体现了陕西文化的繁荣。
“艺术节既是展示优秀文化的窗口,也是促进对外开放的平台,我们将借此推动榆林特色文化艺术走出去。”榆林市委书记戴征社表示,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在古城榆林开幕,是全省文化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榆林人文化生活中的一件盛事。筹备三年来,榆林始终秉承“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这一宗旨,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完成了场馆建设、节目筹备等各项任务,在实践中探索了促进文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推出了《余子俊》《大漠红柳》等一批体现时代要求、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从今年3月开始,我们组织策划推出了系列文化惠民活动,努力将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办成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做到群众演、演群众、群众看,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文化服务,拥有更多的文化获得感。”榆林市文广局局长刘仲平说,“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在榆林举办,对提升榆林文化软实力、加快榆林文化建设步伐,将榆林建成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交界最具影响力的城市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据悉,除免费展览和惠民演出外,本届艺术节共组织参评剧(节)目37台,新创剧目多、艺术门类齐全、题材剧种涵盖面广,其中在榆林市演出29台,充分体现了艺术节的综合性、艺术性和惠民性。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更多百姓走进剧场,每台剧目向市民免费发放400张门票。
本届艺术节上,榆林市也收获颇丰。除音乐剧《余子俊》,由榆林市戏曲研究院推出的大型现代眉户剧《陕北人》、神木市晋剧团的大型原创晋剧《母殇》共3部作品获得“文华优秀剧目奖”(省级);榆林市府谷县文化馆的器乐合奏《一路踏歌》、神木市文化馆的表演唱《火塔塔》、绥德县文化馆的小品《高原人家》等7个作品获得“群星奖”(省级)。
近年来,榆林致力于打造精品文化工程,呕心沥血打造榆林制造原创文化产品,先后创作排演了《大漠红柳》《陕北歌谣》《山沟沟里的年轻人》《这一方水土这一方人》等优秀剧目,旨在让榆林的剧目生在榆林、走出陕西、走红全国,更好地讲好榆林故事和弘扬榆林文化,这也是榆林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