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梅先生的回忆录《舞台生活四十年》,感觉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文本。此书被命名为回忆录,但是众所周知,它不是梅先生自己写的,是梅先生口述并由别人记录下来的,且记录者不止一个人,有点像近年来流行的口述实录。但是该书和口述实录的区别在于它主要采取的是第二人称,特别是前两集,第三集又变成第三人称。同时,记录者还记录下了回忆者回忆时的具体语境,比如在什么时间、地点,什么样的情况下来做这段回忆。实际上只有这样的记载,才能够留下非常丰富的艺术经验和艺术思考。但更重要的是这本书里留下来的梅兰芳的艺术经验。戏曲这种艺术,它的传承主要靠口传和身传,所以每一场都在变化。实际上,梅兰芳的艺术虽是传统的,却又不是纯粹固定的,所以我说是“活的传统”。这个“活的传统”里面就包含着优秀的艺术家每时每刻都在学习的过程。戏曲艺术家的主体创造比文学家要更艰难。文学家小说写完了,也就完了,但是戏曲艺术家在表演的时候,同样一个剧目,每一场都是一次“创造”。从梅先生的回忆录里看,他早就有了这种意识,比如青衣的角色,青衣原来是重唱不重表情的,但是他的老师王瑶卿做了改革,既注重唱又注重表情,使这个角色有了很大的改动。这样一种感悟,梅先生自己一生都在坚持,不断地去做创造性改动。“传承”这个词有的时候会给人一些误解,以为就是一个静止的东西。现在看来,谈到传承,至少梅兰芳先生就是在不断创造中实现传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