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美文/副刊
  标题导航
淮剧《送你过江》:红色旋律唱响京城舞台
现代淮剧《送你过江》观后
交响乐章中的柔美音符
红色种子的破土萌芽
宏大历史叙事的微观表达和诗意呈现




 中国文化报 >  2017-11-07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淮剧《送你过江》观后

    淮剧《送你过江》剧照

    仲呈祥

    现代淮剧《送你过江》是一出值得重视的好戏。说它好,是因为它在继承淮剧审美优势与审美传统的基础上,对淮剧如何表现革命历史题材做出了有益探索,积累了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经验;说它好,还因为它作为戏曲改革的研究对象,活跃思维、引发争鸣,既为自身更为同类题材、同类题旨的戏曲创作提供了在精神价值、思想深度和美学意蕴上升华的广阔空间。

    编剧陈明在《送你过江》剧作立意上是匠心独具的。他主要想在解放战争进入决胜阶段波澜壮阔的背景下,为几位具有独特人生经历和精神煎熬的英雄传神写貌、树碑立传。看得出来,他着意于题材的独特性、人物的个性化,把江常秀、江更富、郭逸夫、江老大置于大军渡江的特定情景下,展示他们分别在革命理想与爱情追求、军队纪律与人性自由的矛盾冲突中精神嬗变升华的不同轨迹。这些人物无疑都是独特的“这一个”。

    写英雄、颂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习近平总书记精辟阐释:“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同时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以此衡量《送你过江》的思想追求、价值取向和人物形象塑造,不难理解:江常秀在大军渡江的特定情景下,既要履行村长职责,组织群众集中渡船,支持大军渡江,又要报答江家父子的救命养育之恩,更渴望追求自己真挚美好的爱情,她的所思所作,她的违心答应与江更富“圆房”和对郭逸夫道“爱你我当离你去”,就都在情理之中。江更富作为小叔子,尽管在患难与共中萌生了对嫂子江常秀的感情,但“姐姐、嫂嫂、婆娘,我分不清爽”,他更敬重嫂子对真爱的追求,因而不仅不圆房,而且还吐露了父亲隐藏龙船的秘密。郭逸夫作为解放军教导员,一方面在感性上更自觉渴望自由恋爱,认为要解放童养媳,另一方面又要为了实现自己随大军过江解放全中国的理想,严守军纪而割舍爱情;江老大这位船老大虽为传宗接代逼江常秀与江更富圆房,但毕竟在偷听儿子洞房心声和儿子弃婚投军后幡然悔悟……所有这些,个性鲜明、入情入理、意蕴丰厚、启人心智。

    目前,《送你过江》引起讨论和争议的焦点在:一是江常秀与郭逸夫的相爱是否值得肯定?二是《送你过江》的题旨究竟何在?弄清这两点,的确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该剧的历史品位与美学品位,使作品在努力实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上更上一层楼。关于第一点,江常秀与郭逸夫是在教学识字明理过程中相识并萌生感情的,彼时,江常秀是江家大儿子的童养媳,15岁完婚当天丈夫摔伤瘫痪,她便一直侍奉在侧。郭逸夫与江常秀之间即便萌生情感,最多只是发乎情、止乎礼,况且军纪严明,郭逸夫奉调延安,刚走,江夫即亡,之后便是父命完婚与自由恋爱的冲突了,当然其间也有军纪的管束。不能不说,提出这一质疑的缘由之一恐怕也与剧作在情节交代的清晰度、军纪与爱情的冲突度的把握上尚欠精准有关。关于第二点质疑,恐怕主要是作品对“送你过江”的大势背景和解放全中国的决胜意义审美表现不到位有关。编导似乎太过着意于三人间的情爱纠葛,而对这背景和意义有所忽视,把原本一个宏大的主题多少写小了些。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